修道即改造自己
——轉自香港金蘭觀

道教社會形象低下

前一輩道門中人,對自己的修持,相當重視,為我們立下了很好的榜樣。他們為道教的傳承,作出了相當的貢獻,今日道教的多處聖跡、廟祠、道觀,都留下了他們辛勞的汗水。我們懷念這些前輩,感謝他們為道教的發展,創下了基礎,奠下了磐石。

然而時代發展至今,道教徒的質素卻參差不齊,致使身穿道袍濫竽充數的現象大有人在。有學一點道術,便教人用愛情符結識女伴,賭馬贏錢斬桃花,或者宣揚如何得名得利的秘術;有學幾句經文,便在殯儀館、墳場當喃嘸打叮叮賺錢,而非真心為人超脫薦拔……這類外道,對道家形象破壞最為嚴重。

至於正道中,亦是良莠不齊,有些人雖說入道,但道經道書從不閱讀,仙真佛聖的訓誨竟不知曉,對於內修外煉的功夫,對於道教徒應有的戒律,並不重視,甚至生活行為也不大檢點。有些根本連修道的意義也不了解,對自己缺乏應有的要求,有些個別道堂壇觀的聚會活動,竟是打麻雀、玩樂、吃喝;而對研經、論道、修真,卻不願花費精神時間,個別的人還有出入卡拉OK、按摩浴室、風月場所,言談夾雜粗言穢語,講女人講跑馬的,……他們七情六慾迷心,酒色財氣奪志,貪嗔痴三毒作祟,卻自稱「道教徒、道長」,無怪乎現在道教的社會形象如此低下。

修道:改造自己

我們入道之士,得蒙師尊、祖師多年的教誨,洞悉陰陽,知道凡塵苦海,並非樂土,只有勤修苦煉,超脫輪迴,方為光明大道,才是我們的根本。於是下定決心,努力修道。然而什麼是修道?必要弄一個清楚。修道之人,要知道『修道』二字的意義,實際上就是要改造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由一個普通的凡夫俗子,成為一個合格的道門中人。這不是在服裝和外表上轉變的事情,也不是憑幾句法咒、劃幾度靈符所能達致,也不是唸幾篇經文所能解決,而是要在我們的內心世界,遣七情,驅六慾,以道教徒應有的標準去約束自己,指導自己的一言一行。

三皈:道、經、師

作為道教徒,有甚麼應有的標準呢?那這是『三皈五戒』。所謂三皈,就是「皈依道、皈依經、皈依師」。『道』者「理」也,天地一理,皆由無極而生,先天落後天,化而為萬殊,漸墮入沉淪。但萬殊本一理,我們向道求道入道,追尋先天大道,就是希望脫離歷劫輪迴的苦海,由後天復回先天,超出三界,不受五行的拘束,所以必以『道』為核心,為修煉的目標,這「皈依道」的道理相當明白。

但道本無言,要明白真道,必然要在經文當中去尋求。『經』者「徑」也,亦即路徑,也就是必由之路,是我們需要依循的指南。經文裡面都是仙真佛聖勸世的良言,是我們修行的法則,修道者當然應該好好學習,並且遵循奉行,這是「皈依經」的意義。然而現在有些自稱道門中人,竟說道家經典只純粹是一種哲理,他們妄談無神論、否認仙佛的存在,將道家仙書歪曲,這就背離對「經」的皈依,道門中人應該小心分辨。

至於在修道、研經的過程中,或者在日常的行持中,我們往往有很多實際的問題和困難,不容易解決,這就需要從師尊和祖師的教誨,及真正通曉大道的老師的指導中,去找尋答案,所謂「自古丹訣真師授,不立文字心傳心」。大道傳承,適當時候,自有真師暗傳,依循『師』訓,我們才有可能走上金光大道。聽從師命,遵循師訓,此即「皈依師」也。仙佛都是修煉的「過來人」,他們的成功經驗,實足值我們好好借鑒,以減少走冤枉路,「皈依師」實有無比益處呢。

五戒:殺、盜、淫、妄、酒

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除了三皈之外,我們應該遵守一定的戒律,約束自己。道教的戒律,是為五戒,內容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酗酒』。

首先是『不殺生』。不殺生,就要求我們要有一種惻隱之心。世上生靈,都是天地所賦予的,不論天上飛的雀鳥、水裡遊的魚蝦、陸上走的動物以至螞蟻昆蟲,即使是植物花草樹木,不論大小,都是一個生命,修道人都應有愛護憐憫的態度,都應該珍惜,不應有所殺傷。這除了勿存惡念,殺人害物,傷損生靈的行動外,還涉及我們的飲食習慣。

我們道教徒表面上沒有像佛教一樣嚴格要求茹素,但實際確有不少同道修道日久,逐漸也有供齋持素的,不過我們供齋的原因,並不僅僅是為了飲食的健康,而是希望不要殺生。因為上天有好生惡殺之德,天育萬物,喜其生而惡其死,道門之士體察天地之心,故以殺生為戒。要不殺生,最好的辦法就是持齋素食,暫時不能供齋者,也應體天地之心為心,常存善念,更勿放縱自己的口腹之慾,為了滿足自己飲食的欲望,為吃得奇珍、什麼難得的野味、海鮮而濫殺,牛、犬更應絕對戒吃。至於從輪迴的角度看,其他的生命亦有可能是我們前世的父母、兄弟姊妹和親人,誰人忍心啖食自己先世的親人呢,所以持齋亦是一種大孝的行為。

五戒之二是『不偷盜』。這不但在表面上的偷竊和盜取別人的東西,我們不應該做,就算暗地裡貪取人家一點點的便宜,拿取一些著數,也是一種屬於偷盜的行為;而刻薄別人,利益自己,也是一種貪心,實際上也屬於偷盜的範圍,應該戒除。現在的人,往往喜歡佔人家的便宜,讓別人吃虧,而沾沾自喜,誰不知正犯下嚴重的惡行,道門中人對此應該絕對戒除。

至於第三項『不邪淫』,意思是相當明白的,邪淫是除了自己的配偶之外,對其他異性有色情淫慾的行為,放縱自己,這樣的態度便屬於邪淫,應該加以克服;平時觀看黃色書報雜誌、電影電視,或者流連色情場所,貪花貪酒,都是對自己很大的危害。所謂「萬惡淫為首」,淫邪之毒害人最深,最令人放縱情慾,最終喪失理智,令多年道行一朝喪盡,可說是五戒之中最特別要警惕的一條了。

第四是『不妄語』,不妄語,首先要不說謊、不講不老實的說話,欺騙別人或者迷惑人的說話,此謂之「誑語」;不說無聊低級、粗鄙、色情的說話與及花言巧語,此謂之「綺語」及「雜穢語」;不搬弄別人的是非,令人不和、爭執,此謂之「兩舌」或「離間語」;不口出惡言、毒口罵人、口出狂言,此之謂「惡口」。另外,不怨天、恨地、尤人,不呵風罵雨,不毀謗神佛聖賢,胡言亂語,都是屬於不妄語的範圍。緊記「非禮勿言」,尊重他人,亦尊重自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通過語言進行,但是語言不小心、不檢點,又往往令溝通變成了誤會,甚至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所謂禍從口出,有時隨便的一句說話,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就可以引起嚴重的後果,如果是有心胡言亂語,怨懟上天,妒恨他人,則言出於心,當然更大問題,所以說話應要慎重;至於修道之士,多言則傷氣,走漏三寶,更是非常不利,修真法門有所謂「收視、返聽、塞兌」,其中的「塞兌」,取兌卦為口,將其閉塞,亦所以要『不妄語』之義。

五戒的最後一項,是『不酗酒』或者說『不醉酒』,我以為還可以把吸煙加進去,變成不吸煙醉酒。有人以為飲酒這麼普通的事情,為什麼歸於五戒之中呢?其實吸煙飲酒,傷心傷肺傷肝傷腎,為醫家所共識,有一些嚴重疾病,往往因縱情煙酒而致,已不用贅言。

其實人因為放心(放任)於「五賊」,隨順金木水火土之性,任其放縱,此所以走向死路一條。要知道在我們眼中越是視為普通的事情,便越是特別容易放縱,是故道教 祖師設訂五戒的規條,警醒我們要注意平常的所謂微小的事情,明白這個道理,知道五行的運化在不斷地蠶食我們,有所警惕,反而可以超生了死,這亦所以《陰符經》說「天有五賊,見之者昌」的道理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