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有很多別名,例如吳真人、大道公、吳真君、花轎公、忠顯侯、英惠侯、大道真人、真人仙師、吳公真仙……等,俗名吳本(音ㄊㄠ),字華基、號雲東,出生在宋朝西元979年農曆3月15日,出生地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 為中國閩南地區所信奉的醫神,

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音韜),生於979年(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十五日,卒於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五月初二,登白礁村北文圃山龍池岩採藥時,失足落崖,享年五十八歲。家鄉為福建泉州同安明盛鄉積善里白礁村,今屬漳州市龍海縣角美鎮。父名吳通,母為黃氏,貧病早逝。吳夲初習捕蛇、採藥,後學針灸、湯藥,醫名逐漸傳播民間,宋朝楊志《慈濟宮碑》記載其逝世後鄉人私諡為「醫靈真人」,供奉為地方神祇,於青礁建立「龍湫庵」奉祀。




莊夏-白礁《慈濟宮碑》記載:[歲在辛未(1151年,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肇剏祠宇],說明了白礁的建廟年代,楊志《慈濟宮碑》亦載同年吏部尚書顏師魯奏准朝廷於青礁建廟,青礁為吳夲生前煉丹施藥之處。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賜廟額"慈濟"。因神蹟傳說流布,及歷代朝廷追封,遂成為閩南地區重要民間信仰。而隨同安移民遷徙,也成為台灣、東南亞同安籍人士信奉的鄉土保護神。




歷代朝廷追封
1171年(宋孝宗乾道七年)賜──大道真人
1195年(宋寧宗慶元二年)封──忠顯侯
1208年(宋寧宗嘉定元年)封──應惠侯
1227年(宋理宗寶慶三年)封──康祐侯
1235年(宋理宋端平二年)封──靈護侯
1239年(宋理宗嘉熙三年)封──正祐公
1240年(宋理宗嘉熙四年)改封─沖應真人
1245年(宋理宗淳祐五年)封──孚惠真君
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封──孚惠妙道普佑真君
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封──昊天御史醫靈真君
1425年(明仁宗洪熙五年)封──恩主昊天金闕御史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
依台灣台南學甲慈濟宮廟方記載,保生大帝名吳夲,字華基,別號雲衷,為紫微星轉世投胎,父親吳通,後追封為協成元君,母親黃氏為玉華大仙轉世,吳夲年少時曾受崑崙山西王母傳授法術,後舉科舉,官任御史,精通天文地理,禮樂醫術,後辭官修道,行醫濟世,曾於山林之中施法救起遭虎咬死的書僮,感動書僮主人知縣江仙官與張師爺,追隨吳夲修練道術,施藥活人。




醫虎喉:吳夲於山中採藥時,遇一白額金睛老虎,因食人而骨哽咽喉,痛苦難當,遇吳真人乃垂首趨附,求其救治,真人心有不忍,乃斥責其惡,見其知悔,乃以符水施灌,化骨入喉,此虎感恩遂化為吳真人座騎。故保生大帝廟龕之下,多祀奉有老虎神像,稱為「虎爺」、「黑虎大將」。為台灣虎爺信仰的重要來源之一。
點龍眼:有蟠龍患有眼疾,化為老者,請求真人醫治,真人以符水醫治。
泥馬渡康王:傳說宋高宗為康王時,入金國為人質,趁隙脫逃,逃至崔子廟內,苦於金兵追趕,無力擺脫,忽聞馬鳴,廟前竟有良駒停駐,遂乘馬疾奔南方,金兵隨後亦策馬追趕,逃至江岸時,康王胯下座騎竟飛馳過江,擺脫追兵後,座騎化為泥馬,經高宗派人四下探訪,始知為保生大帝施力救助。(另一說非保生大帝,而是崔府君崔玨)
絲線診脈醫國母:相傳明成祖年間,孝慈皇后患有乳疾,求訪天下名醫莫救,突有道士自稱住白礁鄉名吳夲,自稱能醫治皇后重病,並言能以絲線診脈。成祖先以絲線繫於皇后玉鐲、貓身,皆被真人識破,成祖驚異,乃命內侍繫絲線於皇后手腕,段為乳疾,並隔屏指示施以針灸,乳疾頓消。成祖欲賜予官爵財寶,皆辭不受,騎鶴而去。皇后感其恩德,乃立國母獅於福建白礁慈濟宮廟庭之內。




世代積德 相傳保生大帝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俗名吳本,字華基,號雲東,生於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 (西元979年),歲次乙卯年三月十五日。大帝先祖原是周代秦伯皇帝後裔,建國吳縣,因戰亂逃亡,遷徙臨漳,代代禮佛,相繼九世。




真人轉生 宋太祖乾德元年(西元963年),大帝父母遷居福建同安白礁村,農耕捕魚為業。據傳大帝降生乃因其母黃氏於睡夢之中,有感一只白龜由口入腹,故懷聖胎。分娩時更有太白金星、南陵使者等諸神前來祝賀,宣告大帝為天界「紫微星」轉世,語畢,大帝誕生,豪光燦爛,滿室異香,只見屋外紫氣滿庭,天上祥雲朵朵,街坊鄰居嘖嘖稱奇,嘆為觀止。




行醫濟世 大帝自幼聰明,身材魁梧,天文地理無所不通,醫術一道尤有研究。十七歲時經異人引導入崑崙山,習得西王母所授之驅魔法術,下山後更加潛心醫道,修心養氣,戒殺持齋。由於其醫術高超,待人親切,各種疑難病症皆迎刃而解,有當世神醫之稱。




米船賑災 宋仁宗明道元年(西元1032年),漳、泉兩地久旱不雨,飢荒嚴重,大帝向鄉民預告十日之內必有米到,隨即開壇作法,不出十日,果有大船運米入港,糧食月餘不缺,災民無不感恩戴德。




得道昇天 宋仁宗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五月初二午時,大帝修煉得道,駕鶴昇天,享年五十八歲。大帝畢生德高望重,懸壺濟世,歷代為人所敬仰。每逢農曆三月天,保生大帝祭典已成為台灣善男信女心中一大宗教盛事。


 

吳本天資聰穎,讀了許多書,對於醫學方面更有深奧的見解。傳說他17歲去崑崙山遊玩時,曾經遇見西王母,西王母傳授他濟世救人的妙方及降妖伏魔的仙術(也有傳說是他在睡夢中夢到西王母賜給他一本仙書,並且傳授他仙術,而且他醒來之後手裡真的抱著一本關於醫學的書,真是神奇!)。他終生以醫術濟世,有許多人因為羨慕而跟隨他學習醫術,像黃醫官、程真人、鄞仙姑、昭應靈王都是他的門生。

明成祖時,孝慈皇后罹患了乳疾,看遍了許多名醫,都沒有辦法治好。有一天,一位道士自稱能治好皇后的病,不過因為男女授受不親,道士提議把脈時可以在皇后的手腕上綁絲線,他在門外透過絲線診斷皇后的病情。明成祖想試驗道士的功力,因此偷偷將絲線綁在竹子、床頭、貓腳、皇后的玉環及貓腳上,但紛紛被保生大帝識破,並醫好了皇后的病。後來明成祖問了他的身份,道士告訴明成祖他是保生大帝,說完就乘著白鶴飛去。明成祖為感念他治好皇后的病,原本要封賜爵位及財寶給保生大帝,但是因為保生大帝不收,因此就賜給他一頂七星帽,並且脫下自己身上的龍袍給保生大帝穿上,保生大帝原本不肯,但是皇后命令侍衛用鎖將龍袍的衣領鎖住,因此現在我們看到的保生大帝衣領上有鎖鏈,而明成祖後來也封他為「昊天闕御史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

宋仁宗年間(西元1032年),福建的漳州和泉州曾經發生旱災、瘧疾,因為保生大帝調遣天兵神將運來米糧,才使漳州和泉州的居民能夠度過難關。西元1036年時,5月2日中午,吳真人五十八歲了,因修練得道,乘著鶴升天了。得道後的吳真人,時常顯靈救助民間百姓,還曾幫助明太祖在鄱陽大戰陳友諒,因此被追封為「昊天御史醫靈真君」;他還曾在宋高宗南渡時用仙術指揮天兵天將幫助皇室抵擋金兵的攻擊,在臨安建都。

**************************************************
茲關保生大帝之姓氏年籍,可考之說有:
「漳州府志」──宋吳本,海澄人,母夢吞白龜而孕,學道雲遊,得三五飛步之術,以濟人為念,歿而靈焉,鄉人祠祀之,祠旁有泉湧,以治病,無不癒。
「同安縣志」──吳真人,名本,同安人,由貢舉授御史,仁宗時醫帝后癒,煉丹救世,景佑間蛻化,於泉州白礁,乘鶴昇天,其後屢著神異。
道教源流吳真君記──「吳真君,名本,字華基,號雲衷,祖漢陽人氏……年四十得神方,繼師南海太守鮑馥,復得秘法,吳黃龍中,天降白雲授之,遂以醫術行於吳晉之間,晉武時,許真君名遜。
「台灣通史」及「方志」均謂吳本為福建同安人,生於宋太平興國四年,茹素絕色,精醫術,以藥濟人,廉恕不苟取,景佑二年卒,里人祀之,有禱則應。
按以上典籍所載,或真或偽,或言大帝之出身,或述大帝之醫行,無一系統依循,恐有叢竇之生,故而旁徵博引,撮取其菁,俾利各界參閱。蓋真人事蹟,名志多略而不詳,惟清通判黃家鼎據宋莊郡守及夏陽進士志二碑文、李光地「吳真君碑記」,暨黃化機「譜系紀略」、楊浚「白礁志」等,考證甚詳,幸存淵源矣!

大帝通稱「保生大帝」,原是戰國時吳季札的後裔,吳滅亡後,他的子孫四散亡命,其中一支遷到河南河北道的臨漳縣,代代持齋禮佛,相繼九世。大帝聖父吳通,聖母黃氏,為逃避戰亂,再從臨漳南遷而入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定居,這白礁鄉就是大帝生長的故鄉。大帝本名本(音滔),字華基,別號雲東。另一說法是名猛,字世雲。大帝先祖世代都是勤修功德,樂善好施的好人。

聖父,名通,後受封協成元君,平素以勤儉治家,喜歡做善事,勸人學如聞如名。聖母黃氏,原為玉華大仙投胎降世,性情幽雅貞淑,增修前世功果,積德早已上達蒼弩。有一夜,她正在酣睡,夢見吞食一隻白龜入腹中,醒來想起吞白龜是吉祥之兆,心中暗喜,後來感覺有懷聖胎,這就是大帝投胎。   


宋七宗太平興四年(西元九七九年)歲次已卯,聖母將要分娩時,恍惚看見長素道人(即太白金星)和南陵使者,偕同北斗星君,護送一個仙童到她的房門說:「這是上界的紫微星,前來降世投胎的。」他們剛剛說完,忽然大帝降生,此時異香滿室,豪光燦爛,又見五老及三台魁星現身來拜賀。屋外只見上空五彩景朵朵覆室,紫氣滿庭,民眾個個嘖嘖稱奇,認為此非尋常瑞氣,時為農歷三月十五日辰時。

大帝為紫微星轉世,生下來就具有道性,所以品行性格都異於常人,年幼時,身體特別高大 且聰明過人。到了成年,博覽群書,過目不忘,所讀之書遍天文,地理及禮樂刑政,對歧黃醫術,特別下功夫,潛心研究,亦訂正許多前人之錯誤。在製藥方面,特別精製成方,達到奧妙,這就是大帝的志願是在救世濟人的緣故。大帝十七歲時,曾遍遊各地名山。有一天,來到江邊,偶然遇見一位面貌與世俗不同的異人在江上划舟,他忽然把船搖過來,邀請大帝登舟一起遊賞。大帝很高興,隨即登舟同住,任他搖舟引領,一刻之間,只見前面有一座高山魏然峙立,四周風景異常秀麗,大帝問那搖舟的人前面的高山是什麼山,搖舟的人告佑是崑崙山。 那搖舟的人請大帝登山,大帝束起衣裳便跟他爬上山去,好不容易才登上最高峰,來到一座洞府,搖舟入請大帝入洞,參見西王母,王母大悅,請大帝坐下說:「你前生與我有緣,今世得與我會面,我決將神方以及驅魔逐邪的法術傳授給你,讓你去濟世救民。」他於是留在崑崙山過了七天,學習神方及法術,很快地所學都完成,大帝要下山回家,請示西王母,王母說,「你要下山也可以,不過回家之後,應該牢記你所學的各種法術,千萬別忘記你志在濟世救人。

大帝平時對雙親很孝敬,與鄰居和睦共虛,對鄉民很守信約,對金錢很淡泊清廉,又重義氣,而且戒殺持齋,不娶妻室。二十歲出仕,二十四歲中舉人,後來由朝廷授派御史,為國效勞多年,然後辭官回歸鄉里。他還特別奉朝廷批准退隱於泉州白礁鄉大雁東山。此地即為今日的東宮,宮的左邊,尚留有丹灶神井等聖蹟。   
大帝辭官返回故里後,在大雁東山一心修身傳道,專心學習太上玄機妙道,得到三五飛步之法。在醫方面則深明調製藥劑的方法,治療萬病如神。他還煮丹砂以濟世,施符法以救人。大帝之靈氣可通士、中、下三界,其威嚴能伏群魔。

景祐三年(西元一O三六年),歲次丙子,大帝靜坐修鍊功成行滿,於五月初二午時,偕同聖文、聖母、聖妹、吳明媽、妹夫,王舍人及從教諸門下,在白礁故鄉,騎乘白鶴,白日飛昇,便應立志修真,研究道法。其家雞犬也都肩從飛去。大帝時壽五十有八歲,鄉里遠近,人人仰頭觀望,家家戶戶列香案叩拜送行。  
大帝騎鶴飛登上界後,因凡界末靜,仍常眷念鄉里監視不忘。有一天,有群寇擾亂鄉里,聲勢洶洶,鄉人惶惶不安,不勝恐慌,家家列香案,當天禱祈大帝,顯化庇佑。未幾,官軍來到,與賊大戰,大帝暗申相助。賊首李二一大將當場被官兵擊斃,群賊無首,四散逃亡,亂遂平靜。鄉民拜謝大帝庇佑,除去惡賊,桑梓幸賴安寧。   
有一次,大帝的鄉里大水驟然暴漲,整個鄉里變成汪洋大海,民房萬分危急,當快被沖毀之際,忽見大帝騎鶴在雲端施法,頃刻間,洪水立即退去,鄉里幸免於難。鄉民拜謝大帝靈感顯赫,解救鄉里,大家倡議建立祠宇,塑像奉祀,每年四季演戲慶祝敬奉。


 


神医大道公--保生大帝俗称“大道公”“吴真人


分類:影片類

2010/06/11 05:17

保生大帝俗称“大道公”“吴真人”,是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中保佑健康平安的医神,在海峡两岸及全球华人中拥有众多的信众,仅台湾就有数百座保生大帝庙宇,近两千万信众。每逢岁时年节或祭拜吉日,一座座保生大帝的宫庙总是人员辐辏,信众们燃上一炷香,希望保生大帝保佑家人平安,子女向学,无病无灾。海外民众戏言:警察黑道拜关公,妈祖庇护打渔翁,黎民祭拜大道公
  医神保生大帝吴夲与瘟君成了同门师兄,千年斗法。天庭如人间,小人当道,君子被贬,落在下风的瘟君设计挑拨众神仙向玉帝告状,说保生大帝管了太多人间闲事,玉帝发怒将保生大帝打入凡间,并下旨交代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把一个品行顽劣的医官培养成一代名医,重返天界,恢复神籍。从此,医神变为郎中,混混成了徒弟,一对神差万里的师徒开始行走江湖,医疗众生……
  虽然失去了神力,但成为郎中吴夲的“保生大帝”仍然医术高明,充满智慧。善《神医大道公》良美丽豪爽泼辣的渔家女三红成了追随吴夲的“红颜知己”,被瘟君逐出的魔界黑龙白虎也成了吴夲的左膀右臂,……于是,从民间到皇宫,从凡尘到天庭,吴夲带着师徒四人和瘟君斗智斗勇。
  瘟君以为害人间为能事,吴夲却要处处顾及百姓黎民,一个传播病魔,一个要治病救人,然而吴夲总能后发制人,在行医用药上总比瘟君高,在计谋上,也胜瘟君一筹。在这个过程中,顽劣的二举渐渐成熟了,不仅学会了医理药理,也懂得了做人和为世的道理,最终成为一代名医,并通过了天庭苛刻的考试,吴夲恢复了神籍,二举也成仙升天。
  瘟君大败,也被贬为凡人,但他并不善罢甘休,他的野心是练成危蛇星宿大法,魔界人间,唯我独尊。于是,成为凡人的瘟君和恢复神力的保生大帝再次斗法,他利用保生大帝新收的徒弟四进、一秀的单纯和好胜,重返魔界,打入天庭。就在瘟君即将练成邪恶的大法,一统人魔二界之时,功亏一篑,因为自己的贪心和野心被保生大帝打败,同时也再次证实:为医之道,仁心仁术;为世之道,邪不胜正。
神医大道公(2010) 导演: 刘仕裕|郑基成 主演: 郑少秋|郭冬临|廖家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