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5175_602299993130501_1326293530_n

 

營信仰是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一環。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神明結構,其創作模式一以傳統帝王的君權政體為範本,

自有一套分工精細、組織嚴密的神政體系。

玉皇大帝是掌理宇宙三界的最高統治者,下設文職與武職兩大官系;

武職官系又分為「情治系統」和「軍事系統」兩支,

前者如城隍組織,掌管三度空間的秩序維護,

後者則包括天兵(36天罡或軍將)、地兵(72地煞)和五營神兵,

專責擔負陰陽兩界的作戰防禦。如果說合稱為「神軍」的天兵、地兵是中央軍的話,

那麼五營神兵就是地方的防衛部隊了。 

這套五營神兵的信仰,根據李豐楙的研究,

最遲在漢晉以前即已形成,並出現於文獻中: 
從有社開始,就逐漸有「五營」的概念,

文獻中較早提到的是在漢晉之間的道經,這只是下限,

因為「五營」的觀念一定是流傳很久之後才被記錄到書中的,

因此可能在漢朝或更早就已形成(李豐楙,1998:117)。 
台灣因係移民社會,信仰沿襲原鄉中國,

自是承襲這套五營信仰於生活中;

不過,後來也因地制宜,逐漸在地化,形成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元素,

尤以和王爺信仰與聚落(庄頭;自然村落)的結合,更突顯台灣五營信仰的本土化。

★所謂五營

所謂「五營」,即以庄頭或庄廟為中心,依五行方位而設的「兵營」,分別是: 

東營,東方,青旗,九夷軍,9千9萬兵。
這種用色概念與方位的配置,來自傳統的五行觀念,

即:木配東方屬青為春,火配南方屬紅為夏,

金配西方屬白為秋,水配北方屬黑為冬,土配中央屬黃,

構成循環關係的結構空間,象徵宇宙運轉的秩序系統;

其中又受到「中心—四方」觀念與民間禮制的影響,

相互結合而形成如此穩固、嚴謹的五營信仰概念。 

一般認為,五營軍隊番號採「東夷」、「南蠻」、

「西戎」、「北狄」、「中秦」、之說,

多少反映了漢人本位主義的一統觀念,應係「建都關中」以後所衍生的思想。 



從先秦到兩漢,確定了關中、三秦的關係,

早期道經形成期正是關中已失而遺存歷史記憶的時代,

故法籙中所保存的三秦為關中、長安為定都所在的中央象徵。

如此一個三秦軍衛守長安、洛陽,就被象徵化為神話創造的宇宙中心點,

以帝都的政權中心而結合了經濟力、軍事力,

終而成為文化版圖、國家神話的中央象徵。

因此關中即為三秦軍將的戍守、屯駐,即是實質的鞏固帝都,

而都城、王宮又是禁衛要點,是為中心的中心,

凡此即為「三秦軍」特別突出其為中央禁衛軍的屬性。

至於四境、四周邊防所環列的東夷軍、南蠻軍、西戎軍、

北狄軍,即是中央/邊緣的對照,其重要性乃是防衛於外


基本上,五營有內營(內五營)和外營(外五營)之分。

依神論,凡曾受帝王敕封的正神,

如關帝、媽祖、保生大帝與諸姓王爺等等,設外五營;

一般非命厲神,如萬善爺、大眾爺等等,則只設內營或皆不設。

依廟論,庄廟多設內外營,私廟(壇)僅設內營,

元廟級(人群廟)的大廟則完全不設,如北門南鯤鯓廟、北港朝天宮等等。

依地論,鄉間廟宇大多設內外營,都會或市集廟宇則受地形限制多不設外營。 


內五營可謂主祀神明的近衛軍,負責廟壇本部的安全防務,

通常以「神位」、「大令」、「五營旗」和「五營頭(首)」為象徵物,

多置於外殿供桌左方或右方,亦有安設於內殿或側殿者。 

所謂「大令」是一支三角尖頂的長方木牌,

上繪龍(蟒)圖,或套上刺繡龍圖外套,上書主神尊稱,

有如「王令」,象徵主神,一般都插立於「營斗」,中央。 

「五營旗」亦稱「五方旗」或「營頭旗」,

是依五營五色而設的三角旗幟,各旗皆載明該營的元帥(聖者/將軍)

、番號、軍馬和兵員數目,可視為營旗或令旗,

通常依方位插於「營斗」四週。「五營頭(首)

」亦是依五營五色而設的小木偶頭像,一般都有頭無身(人首鎗身),

講究者則著以布袋戲裝,通常一字排開,排列於五營旗的前方,亦有另置架插放者。 



「神位」、「大令」、「五營旗」和「五營頭(首)」4種內五營構件,

各地配置不一,有4種齊備者,有其中兩種、3種搭配者,

亦有單一種安設者,其組合方式即: 


--神位、大令、五營旗、五營頭。


--神位、大令、五營旗。


--神位、大令、五營頭。


--神位、五營旗、五營頭。


--大令、五營旗、五營頭。


--大令、五營旗。----------------(福安寺屬之)


--大令、五營頭。


--五營旗、五營頭。


--神位。


--大令。


--五營旗。


--五營頭。

此外,另有「五寶」,即

(七星劍:東營)

(鯊角劍:北營)

(銅棍:西營)

(月斧:南營)

(刺球:中營)

等5樣法器,亦與內五營4種象徵物結合,其中以七星劍最多見;

「五寶」之所以用於內五營,主要是法師或童乩用以調營遣將之象徵。

「五營旗」不但是內五營的主要象徵物,表示「五營兵馬在此」,

同時也是法師或童乩調營遣將的作法信物,

通常與「五寶」搭配使用。這些象徵物,各地各廟皆視為「神體」奉祀,

晨昏上香、敬茶,每月固定時間舉行「賞兵」(犒賞),

犒賞五營兵馬,平時則安放「馬草水」敬祀。 

外五營是以庄廟為中心,分佈於庄頭五方的營寨,

各地稱法不一,大致有:營頭、營頭仔、營厝仔、

營頭厝仔、營寮仔、營頭寮仔、兵將寮等等多種,

總兵31萬,另有軍馬3萬1千,為庄頭的防衛部隊。

其營寨位置,多選擇五方要道的出入口、交叉口、

轉彎處或制高點安設,互為犄角,以使邪魔惡煞不得其門而入;

其中,中營通常安設於庄廟前後或庄頭中央,亦有安設於廟內,

或根本不安設,而以內五營代替者。 

外五營是以庄廟為中心,分佈於庄頭五方的營寨,各地稱法不一,

大致有:營頭、營頭仔、營厝仔、營頭厝仔、營寮仔、營頭寮仔、

兵將寮等等多種,總兵31萬,另有軍馬3萬1千,

為庄頭的防衛部隊。其營寨位置,多選擇五方要道的出入口、交叉口、

轉彎處或制高點安設,互為犄角,以使邪魔惡煞不得其門而入;

其中,中營通常安設於庄廟前後或庄頭中央,亦有安設於廟內,

或根本不安設,而以內五營代替者。 


五營可分外形和象徵物來說明。 

在外形(外貌建築)方面,可分成4大類: 

、露天式—完全沒有硬體建築物,再細分3種: 


簡單型—無任何屏障,只在營頭上插放令旗或竹符。 

圈圍型—以鐵皮、涵管或砌水泥做簡易基座圈圍保護。 

土丘型—以天然高地或人工土丘做為營位,兼有外圍磚牆花 

台者,以防泥土流失。 

(二)、神龕式—用磚塊或水泥砌成小神龕,形如厝型,

小者不過膝,最高也不到胸部,有鐵皮、磚砌、模型(水泥模灌)等多種;

台灣民間的五營造形,以這類樣式的最多。 

(三)、小祠式—以磚瓦營建,如同蓋小廟一樣,不但高度都在成人以上,

而且造形、建材也較講究,磨石子、貼瓷磚、琉璃瓦、設門聯為常見做法;

近年來新蓋大廟所建的五營,多已朝此發展。 

(四)、寶塔式—磚造磨石子或水泥高塔,最多有9層,塔頂通常會加祀石雕老虎鎮守。 

在象徵物方面,至少有13類,可單一奉祀,亦有多樣齊祀: 

(一)、神位—書寫營稱、主帥,有直接寫於壁上,亦有以壓克力製作者。


(二)、令旗—有三角令旗和烏令旗、黃令旗等3種,

前者如同內營令旗,通常多單支,總營則安放5支(五營旗);

後者有三角形和四方形兩種,烏令旗稱「招軍旗」,

黃令旗稱「五營旗」,多用於廟前總營或副營。 


(三)、大令—同前述內五營大令,多立於營斗或木架上,上書營稱、主帥和兵馬數。 


(四)、五營頭—即五營首,如前述,多用於總營。

(五)、竹符—即「青竹符」,青竹符是台灣民間常用的辟邪器物,通常為約兩尺高的竹節,

有整支竹節、剖半竹節、削平一面和削成竹片等多重,

上書營稱、主帥和兵馬數,或僅畫符「鎮罡」;竹頭部位多包金紙符、

紅布或五色布。竹符是外五營最多的一種,一般是一營1支竹符,

但亦有用3支和5支的,3支者有祀神各自所敕(3神)和同一神明敕令3支等兩種,

後者多為總營所安設,代表五營。

(六)、瓦符—於紅瓦上畫五營符咒,此以澎湖最多見。

 
(七)、石符—在石頭、石碑上書寫或刻寫五營符咒,亦多見於澎湖;另有 結合「石敢當」安設者。 


(八)、犁頭—即「犁頭符」,於牛犁鐵片上畫符安設,多搭配其他象徵物使用。 


(九)、金紙符—在金紙上書寫五營符咒或主神神稱,或僅有敕符墨跡,此為最簡單者。 


(十)、畫像—於營厝仔正面內牆彩繪五營元帥及兵馬。 


(十一)、塑像—有竹架紙糊、木刻、石雕等多種,

塑造各營主帥、軍馬和馬軍爺(馬伕),或另增涼傘,有分開塑造者,

亦有一體成型者;其中,木刻者已近似一般神像金身。 


(十二)、竹篩—即米篩,繪有太極八卦、七星等符籙,通常用於「副營」。


(十三)、壺碗烘爐—於營厝仔內或營位前增置壺、碗或烘爐,

此為給予五營兵將「炊事」之用,有些地方視作「祭(制)煞」法器。 

大體上,「敕符」安營由庄廟主神掛名行之,通常是一營一令(符),

但也有一營數令(符)者,此即表示庄廟各神各自「放營」;

有些市集(市區)受限於地形,通常會把五營集中安置,

稱「總營」,地點以廟(壇)前為最多。



另外,在五營之外,也有在其外圍增設副營的,

其象徵物以竹符、烏令、竹篩(米篩)和令旗最多見,

目的在增強庄頭的防衛能力。 


各營主帥(統帥)一般稱「元帥」,也叫統兵、將軍、營主或聖者,

不但稱謂極多,連人物也很雜亂,因地制宜,各有系統,

  依田野調查資料,至少有7個組合,依「東南西北中」的次序,為:

張、蕭、劉、連、李(嘉南一帶)。 

林、徐、馬、龐、石(東石鄉網寮村)。 

趙、杜、李、周、劉(新營市大宏里)。 

溫、康、馬、趙、李(鹽水鎮橋南里)。 

康、張、趙、馬、李(澎湖)。 

辛、池、蔣、洪、李(澎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九蓮慈聖宮 的頭像
    九蓮慈聖宮

    九蓮慈聖宮的部落格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