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

原是道士用來闡義布教的一種樂體,源溯可上至唐朝。後與民間藝流結合,採用漁鼓、簡板,大為盛行,誦唱之人也不局限在黃冠之士。凡使這碗飯的道情藝人,多拜張果老為祖師,一鼓一板一瘦驢,斷腸天涯。

鄭板橋,字克柔,號板橋道人,揚州八怪之一。坎坷半生,宦途不順,後辭官歸隱,以賣字畫度日。任山東范縣縣令之時,饑荒大作,哀鴻遍野。鄭板橋開倉賑災,並令地主富人捐貲濟民。「恨不得填滿了這普飢債」這印便是此時所刻,讀書人有時就在這個癡字上,現實的力有未逮,題字刻印,含恨長嘆作罷。
⋯⋯

難得糊塗的板橋道人寫有道情十首,為首的「老漁翁」是他對東化漁民生活的描寫。他曾在家書中這麼寫到:「可憐我東門人,取魚撈蝦,撐船結網,破屋中吃秕糠,啜麥粥。搴取荇頭蘊葉將角煮之,旁貼蕎麥鍋餅,便為美食,幼兒女爭吃。每一念及,真含淚欲落也。」含淚欲落四字,讀書人的癡憐憫苦,當真發揮到一個高點了。

可憐我東門人,嗟乎。

今錄板橋道情十首第一的「老漁翁」外,再錄第五首的「老書生」。

老漁翁,一釣竿,靠山崖,傍水灣;扁舟來往無牽絆。沙鷗點點輕波遠,荻港蕭蕭白晝寒,高歌一曲斜陽晚。一霎時波搖金影,驀抬頭月上東山。

老書生,白屋中,說黃虞,道古風,許多後輩高科中。門前僕從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龍,一朝勢落成春夢。倒不如蓬門僻巷,教幾個小小蒙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