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法理論

神霄雷法是唐宋時期道教雷法的最重要的組成部份。據青華洞玄子陳相真言,道教雷法分隸三氣。“三氣者,即所謂洞真、洞玄、洞神是也。亦謂之玄、元、始氣也。此三天之正氣,號曰雷霆。粵自混沌之先,冥寂圓通,具吾法體,混元初判,元始命昊天開天立地,爾時日月交食,星辰流沖,各爭分野,魔鬼縱橫,異類同處,風水火災,時從地起。於是昊天凝神遐想,默合太無,煉元始慧光祖氣,化生雷神,高天億萬丈,複以元始梵氣結空成篆,以 元始玉音密調咒言,召役雷神,能使食日月,吞妖星,提山嶽,塞河海,或吐猛火而遍宇宙,或吞海水而盡涓滴,降諸魔類,一時頓釋。遂命太一帝君分天宿度,使日月星辰各安經緯,萬物各以類聚,功莫大焉。”(1)

此三氣雷霆為造化之樞機,“帥有二百六部九萬餘屯,上佐幹綱,下臨坤壘,威行六合,聲震萬天,長養生靈,剪除兇惡,護持國土,號令人天。”可分二十一類,包括三百三十六種雷法。(2)黃應炎曰:“雷法何其繁耶!神仙役使廣妙耶!”(3)白玉蟾亦指出:“雖陰陽之激剝,亦由神人之興動,雷鳴則雨降矣。聲者,天地之仁聲也。春分五日,雷乃發聲,可聞百里,震九天而動九地,驚四海而翻四溟。”(4)又有十雷、三十六雷,但主宰者皆為神霄玉清真王。即使是其他道派的雷法,如清微派雷法所奉主神即為三清四禦、神宸九宸。由此可見,唐宋道教雷法是以神霄雷法為其核心,諸家百派雷法或依其演變而來,或大受其理法影響。這裏,以神霄派雷法為中心,探討道教雷法的思想特徵,以求教於學界同仁。

一 元氣為雷霆之本
 
首先要說明,任何一種道法如果缺乏思想的支撐和理論的基礎,它的系統是殘缺不全的,它的生命是乏力短暫的,它的影響是蒼白淺膚的。因此,神霄派大師們在構建其雷法時,非常重視其理論方面的建設,從一開始,即把這種淵源甚古、功法獨特的雷法建築在中國傳統哲學的元氣論及陰陽學說、天人合一觀的基礎,從而為雷法的修持與運用提供了深刻合理的解釋。

神霄雷法以元氣論作為其思想的核心,顯然有取于秦漢以來流行的元氣說。《莊子•知北遊》曰:“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之氣耳。”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的認識,後來成為醫家、道教的重要思想。如《難經•第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即認為氣是構成人體最基本的物質,並以氣的運動變化來說明人的生命活動,“根絕則莖葉枯矣”,氣竭則人死矣。道教成立之始,即宣導其說,指出天地萬物都是由元氣產生,由元氣組成。《太平經》說:“夫氣者,所以通天地萬物之命也。天地者,乃以氣風化萬物之命也。”《抱樸子內篇•至理》曰:“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元氣論》則漁獵百家,披尋萬古,“備論元氣,盡述本根,委質自然,歸心大道,求諸精義。”認為元氣本一,“一含五氣,是為同包;一化萬物,是謂異類也。既分而為三為萬,然不可暫離一氣。五氣者隨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風習俗,所以變化無窮,不唯萬數。”“氣感自於虛無,而能制于萬有,至於天地日月星宿雲雷,並賴氣之所轉運,使不失墜落。魏魏乎!蕩蕩乎!無始終安其所動,樂其所靜,是謂道氣自然。”(5)這樣一來,元氣便成為宇宙生成的本源,天地萬物賴以生存變化的根本。

神霄雷法亦然,以元氣為本,五氣為用。《高上神霄玉樞斬勘五雷大法》曰:“夫五雷者,皆元始祖氣之所化也。祖氣既肇,太極立焉。故天一生水,位乎坎;地二生火,位乎離;天三生木,位乎震;地四生金,位乎兌;天五生土,位乎中。則有五鬥、五星、五嶽之名,其實五氣所化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化無所窮。”(6)陳相真說:“夫雷霆者乃祖氣之神化,受命三洞之瓊文,總三氣之統屬,上扶至化,下剪群魔,雖變現之無方,實本原之一氣。”(7)“風霆流形,雷雨磅礴,昭昭其有,冥冥其無,集之成一氣,散之為五雷,卷之而寂爾無形,舒之而忽兮有象,道行法界,妙在靈台。知雷法不在推求,實玄妙本乎一氣。”(8)王文卿《王侍宸祈禱八段綿》亦曰:“一氣才動,風雷雲雨皆作,禽獸山木俱生。故道中法中,每每言一氣,謂天地得此一氣,千變萬化;人為萬物之靈,能行此一氣,可以感天地,動鬼神,呼吸風雨雷電,無所不至矣。”(9)王惟一《道法心傳》也指出:“夫氣者乃先天之氣,元氣,為萬物之宗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夫子《系辭》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保一真人曰:通三才者一氣耳,天以氣而運行,地以氣而發生,陰陽以氣而慘舒,風雷以氣而生。”由上所說可知,先天元氣為宇宙造化的根本,亦為雷霆產生的源頭。

二 陰陽為五雷之用

按照道教的宇宙生成論,由一氣產生了陰陽,陰陽的消息運化使萬物肇始,天地具像,陰陽是三才、五行、八卦等得以顯化致用的動力。陳相真《雷霆綱目說》曰:“道自無極而太極,其體渾淪一氣,有動靜而陰陽分,陰陽運而日月麗。日為陽統天,月為陰統地,鬥乘中極,斡運陰陽,統人三辰,合三統而日月運行,陰陽闔辟而雷霆震發。”(10)張善淵《雷霆玄論》指出:陰陽之氣為雷霆,生育萬物,為天地之樞機。但兩者有別,雷為陽,霆屬陰,雷善主生,霆惡主殺。“陰陽激剝,順而為雷,逆而為霆。陰陽合而為雷,迅而為霆。陰陽二氣,內外輾轉,交相攻激,迅發而為霆也。氣聚神會,主生殺之機,故能擊物。”(11)王文卿《雷說》總結說:“夫雷霆者,天地樞機。天樞地機,名樞機,二台位列東西,總攝雷霆七十二司。陽雷陰霆,樞陰機陽,雷善霆惡,雷善生氣,霆惡殺氣,生氣殺氣二氣總會,有激剝之厲。雷之妙者,東三南二,北一西四,中五戊巳歸中,大數之祖,雷屬坤土,坐鎮中宮。雷霆為上帝號令者,稟天地之中氣,所以專殺不正邪惡。有雷一、雷二、雷三、雷四、雷五,統攝四極,四極居中,故雷乃天之號令,其權最大,三界九地一切皆屬雷司總攝。”(12)

廣而言之,不僅雷霆為陰陽激剝的結果,舉凡四季遷移、天氣變化、萬物生滅都是陰陽運化所造成。如陰得陽而為風,陽得陰而為雨,剛得柔為雲,柔得剛為雷。張善淵《雷霆玄論》曰:“風雨者,陰陽合張,故能調泰。狂風疾雨,陰陽變乖。”所謂“風”,它是由六虛之氣,“噫而為風,隨天關轉而地軸發,故巽方地戶,為風門也。虛谷生風,應候則五氣調平,違候則五行乖謬。生風作雨,熱之極也;南溫北寒,時之常也。或東南西北之轉旋,忽晴忽雨,蓋由一氣之變動,天地合辟之妙也。”雲霧為天地之精神,陽神受陰精凝而為天,陰精受陽神結而為地,“陰精降而地不應,山川出雲;陽神升而天不應,洞壑起霧。非陰陽之升降,則為山崗瘴氣矣。”此外雷、電、雨、露等皆稟陰陽二氣而施行,“雷者,陰在外,陽在內,激剝而為雷,有聲而無質也。電者,陰在內,陽有外,發洩而為電,有光無聲也。雨者,天氣降,地氣升,陰陽和,甘澤澍。霜、露、雪、雹、霰者,陰陽升降交合,稟秋冬肅殺之氣為霜,稟春夏生育之氣為露 ,稟四時沖和之氣為雪,非其時亦乖 也。陰陽交而不合,陰脅于陽,陽氣不相入,激而為雹。陰氣凝滯,而陽氣細微,陰氣不相入,散而為霰。霞者,日出日沒之時,昆侖赤水之氣倒影而然,其理日光射雲,容成彩色也。朝必雨,晚必晴。虹者,朝西暮東,日照水影,天地浸淫,濫 之氣也,赤,地氣也,青,天精也。夫陰陽和平,時和歲豐;陰陽交錯,日月薄蝕,此天地之常也。”換而言之,陰陽和平則風調雨順,萬物得宜;陰陽失度,“為旱為澇”。

王惟一《道法心傳》亦曰:“夫一氣運動有清有濁,清升為陽,濁降為陰,陰陽變化,其理不一。故陰陽升降而成雨,陰陽激搏而成雷,陰陽凝流而為電,陰陽舒和而為雪,陰弱陽盛而為風,陰盛陽弱而為雲,陰泰陽散而為露 ,陰否陽凝而為霜,陰陽暢而為雹,升降不能而為霧,殺氣不能而為瘟,乖氣犯正而為殺,淫水變而為霓,淫火變而為魃,行雷之士不可不明此理。”

三 天人合一掌雷機

神霄雷法以元氣為本,陰陽為用,在以元氣為天地萬物本源的理念之上,認為人身為一小天地,而與宇宙大天地同一本體,同一運轉規律,同一生成程式,從而將雷法的理論基礎建立在模擬宇宙論的人體生命哲學之上。這種獨具特色的生命哲學,可用道經中常用的“人身小天地”一詞加以概括。《黃帝陰符經》說:“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夏宗禹注:“人之一身,一天地也。有陰陽升降,有烏兔出沒,。有潮候往來,有風雨明晦,有雷電轟閃,有雲氣吐吞,有山河流峙,有草木榮枯,動靜語默,闔辟變化,無一不與天相似。”(13)王文卿亦說:“廓然一氣初分,自覺神清氣爽,外欲不生,此身與天地相為表裏,造化皆在吾掌中矣。”(14)

在天人一體學說的基礎上,人和天地的相互感應則是自然而然的結果。對此王文卿指出,人為天地萬物之靈,一身內外與宇宙造化相通。他說:“人稟天地之氣以生,天地正直無私,人返能奪天地造化。蓋天地人三才之氣貫通,屏息萬緣,則與天地相為表裏,風雨雷電又何難之有。蓋天有日月星,光明可普照天下。人有眼耳鼻,可聞可見識天地間之萬物也。地有三江五湖,四海五嶽,四瀆四肢,為萬物。此身便是大地山河,無所不備矣。吾果能息緣調氣,以身中克應,合天地之秘密,仍以我之真意,注想於所行之事,則天地真氣隨吾意行,定見執應,此萬無一失之事。”(15)

雷法內煉功夫的核心,就是要在凝神入靜的狀態中,去真切深刻地感受天氣變化對身體內部的影響。王文卿說:“當於呼吸上運功夫靜定,上驗報應。雲之出也,其氣蒸;雨之至也,其溺急;雨之未至也,其氣炎而膀胱之氣急;電之動也,其目癢,眼光忽然閃爍;雷之動也,三田瀝瀝而響,五臟倏忽而鳴。行持之士又當急心火以激之,湧動腎水以沖之,先閉五戶,內驗五行,此其訣也。”(16)這種以人身比附天地、天人互感的雷法內功,似乎帶有神秘主義的色彩,但它的出現肯定與丹功內煉中所產生的特珠體驗與特異功能有關。

事實上,一些修持有成就者確實可以感知自然界的各種變化,預知未來日子的氣候冷暖。他們認為天晴、下雨、起風,打雷、寒暑、炎涼,都可以運用內功加以預測。如預測天晴法:“身中驗,極為緊切。當從戊巳運轉一番 ,使元氣一周,再暮後而靜定,看內煉如何?如是覺而有報,則心火上炎,膽水瀝下,遍身煩蒸,喉中微癢,則天道必晴霽矣。”(17)

白玉蟾即有相當精微的體會,他說:“風者,巽也,火者,心也。雷者,膽氣也。電亦火也,雨者腎水也。運動自己陰海之氣,遍滿天地,即有雨也。晴者,心火也。想遍天地炎炎大火,燒開自身氣宇,乃晴也。雪雹,盡用陰氣逆轉,存陽先升,陰後降,方知是也。”如祈雨施法之時,“冷汗先濕左臂,東方雨起;先濕右臂,西方雨起;濕於頭,南方雨起;濕於腎,北方雨起。”(18)當然,王文卿、白玉蟾等人的這些體悟,常人是難以證驗的。但實際上講的都是人體內氣與能量的作用,並涉及到外氣與自然的關係,也與內煉中所產生的特異功能有關。

概而言之,人與天、地並為三才,同為元氣所生,陰陽所化,故內外相應,天人相副。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卷五曰:“人身首幹而腹坤,儼如天地,其二氣上升下降,亦如天地。《內指通玄秘訣》雲:日月常行黃赤道,眾真學此作還丹。其法即與天地無異。”這樣一來,極大地高揚了人在天地造化中的主觀能動性,因為在人的身上已經滿載著天地的靈能。人通過後天的努力與潛心的內煉,完全可以役使雷霆,撐握自己的命運。

禦風說:“雷電風雨雹,皆在吾身中兩腎中,出合乎天地之氣,以天地正直無私,人返能奪天地造化,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19)王文卿亦指出:“以道為體,以法為用,內而修之,斬滅屍鬼,勘合玄機,攢簇五行,合和四象,水火既濟,金木交並,日煉月烹,胎脫神化,為高上之仙。外而用之,則斬除妖孽,勘合雷霆,呼吸五氣之精,混合五雷之將,所謂中理五氣,混合百神,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虛無之神,以我本身之氣,合彼虛無之氣,加之步罡訣目,秘咒靈符,斡動化機,若合符契,運雷霆於掌中,包天地於身中,曰陽而陽,曰雨而雨,故感應速如影響。”(20)

這種役使雷霆,把握造化的思想,充分顯示了道教積極有為的奮鬥精神。在這裏,中國哲學中的天人關係,具體表現在人與雷霆的關係。在這一關係中,人首先體驗到了超越人自身的力量以及恐懼的不可避免性,同時又體驗到雷電對人類生存造成的善與惡、生與殺的雙重性質。從最初的天人關係中人處於絕對劣勢的心態,到發明了各種法術以後人在和神的溝通中對天人和諧的追求,再到把握造化、運用雷霆的勝天理想,我們看到的是在由天和人組成的天平上。“天”的一端逐步降低,“人”的一端逐步升高的歷史圖景。

《西升經》卷五曰:“我命在我,不屬天地。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根本也。”《抱樸子內篇•黃白》說:“《龜甲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這些震聾發聵、自主命運的口號,反復地出現在各種道書中,鮮明地反映了道教雷法與丹功的一個特徵:即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主動進取的精神與永不滿足的求知欲,去探索天地萬物及宇宙的奧秘,尋找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規律,取得把握自己命運自由的途徑,從而達到天人和諧、萬物共榮的理想。
 
注 釋:
 
(1、7)見《道法會元》卷六五。 (2、3、8、10)見《道法會元》卷六六。
(4)見《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注》卷上。 (5)見《雲笈七簽》卷五六。
(6)見《道法會元》卷六一。 (9、14、15、17、19)見《道法會元》卷六九。 (11、12)見《道法會元》卷六七。
(13)見《黃帝陰符經講義》卷一。 (16、17)見《沖虛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語》。
(18)見《道法會元》卷七十《玄珠歌》注。 (20)見《道法會元》卷六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