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的原意齊和淨,即祭神前使自己身心清潔,言行規整,以表示對神的尊敬之意,它的根源是從古代祀神、祈福等巫覡儀式中發展而來的。古人祭祀鬼神,特別講究淨民誠意,在《莊子.人世間》中,莊子就假借顔回與孔子的對話說明,澄心靜慮,不存雜念的“心齋”,比“不飲酒,不茹葷數月”式的“祭祀之齋”更重要。古人認爲只有誠心誠意,鬼神才會受到感動,來消災降福。否則心不誠則神不靈。所謂“及其將齋也,防其邪物,訖其嗜欲,耳不樂聽,心不苟慮,手足不苟動。”《禮祀.祭法》說的就是這種意思,《孟子.離婁》:“齋戒沐浴可以祀上帝”。《禮記.曲禮》:“齋戒以告鬼神”,說的都是這種意思。


如果說:“齋定其心”是表現人們對神的虔誠之心,那麽“潔淨其體”,則在謊誠之心上又增加乞求神靈庇佑的迫切心情,希望借助超人間力量來拯救自己。他們認定神與人一樣有同情與憐憫之心,誰最受苦,他就同情誰,誰最虔誠他就憐憫誰。在這種儀式中,人們或是沐浴齋戒,不近腥葷,不行房事,以表示自己虔誠,或毫無保留地向神傾訴自己的罪愆,以求神的寬恕,或折磨肉體求得神的憐憫與同情。因此,對神的真誠信仰,加上“齋定其心,潔淨其體”及自我折磨,正是“通神”或“見鬼”的門徑,所以《禮記.祭法》又說:“齋者精明之至也,所以交於神明也”。


早期太平道與五鬥米道時,已有齋醮活動。《太平經》中載有向天神祈禱和稱謝等儀式,太平道和五鬥米道都施行符祝,令病人悔過。五鬥米道的祭酒,還負責爲病人向天、地、水三宮請禱,五鬥米道還規定於五臘日“齋戒沐浴,朝真行道。”看來原始道教時期齋醮活動內容還不夠豐富,科儀也不夠完備,後來太平道遭受鎮壓,張魯的五鬥米道被招降,它們的齋醮科儀逐漸荒廢了,迨魏晉南北朝貴族道教改革原始道教,對齋醮科儀進行整理和補充,特別是道教大師陸修靜對齋醮科儀十分重視,他在總括三洞的基礎上,撰寫了衆多的科儀著作,《無上黃錄大齋立成儀》說:“陸天師複職撰次,立爲成儀祝香啓奏,出官請事禮謝願念,罔不一本經文”。後來逐步形成了所謂九齋十二法,三錄七品,六種齋和十二種齋等。所謂十二齋《洞玄靈寶五感文》說:上清派的齋法有兩種,叫“絕群離偶法”和“孤影夷豁法”。靈寶派的齋法有九種,叫金錄、黃錄、明真三元、八節、自然、三皇、太一、指教等。正一天師派有一種叫塗炭齋。這些齋法各有不同,上清派的兩種比較簡單,主要離群索居,獨處靜默,絕食服食,抱元守一,和佛教禪定方式很接近,而靈寶派各齋就比較複雜。據《隋書.經籍志》、《洞玄靈寶五感文》記載,大體上在舉行齋儀時,要先築壇三層,每層“皆置綿絕,以爲限域”,即每層都用竹柵欄與繩子圍起來,而在每層中,又各開若干門,其中最上一層開十門,酷似八卦陣,各門都是一種象徵。在壇口上安五張台案,書五方天文,“天文”上各鎮以一枚金龍,一爐香火,在重壇之下,又用十二個小道士,手執幡、扇、鶴羽、節旌、跟著主持齋儀的道士吟誦步虛、繚繞旋轉,但齋儀上的主角不是道士,而是爲祈福消災而來敬神建齋的俗人,稱爲“齋主”。據《隋書.經籍志》說,他們首先齋戒沐浴,不食腥葷五辛,不行房事,然後畢恭畢敬,依次進入齋壇,“魚貫面縛,陳說愆咎,告白神祗,晝夜不息”,一連進行三至七天或十四天,頗似基督教的懺悔禱告。而正一派的塗炭齋“以苦節爲功”“以黃土泥面,被發系著欄格,反手自縛,口中含壁,覆臥於地,開兩腳相去三尺,叩頭謝罪”,一連三十六天。據說這種齋法威力無比。各種齋的功用,《聖紀經》說:“上清齋可先拔九幽,次及家門,後及己身。靈寶齋可以上清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清微齋法》說:“金錄齋可以安國家、玉錄齋可以保佑六宮、黃錄齋可以拔度兆民。明真齋可以遷拔亡歿,洞淵齋可以解禳疫癘,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內容大同小異。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齋法有的失傳、有的被淘汰。本來“齋”“醮”二者是有區別的,但後來二者又連稱起來,難分彼此,有說唐以前齋法多於醮法,唐以後醮逐漸將齋法“融化”,


及至近世發展成爲三種,


一是設供敬神活動本身稱爲齋,屬於設供齋;


二是飲食有一定限制,屬於節食齋;


三是去俗去思,一心向道,稱爲心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