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緣起


 



       首先在漢明帝永平二年(西元五十九年)張道陵接受詔書,拜巴郡江州令,時年二十六歲,自覺身雖仕而志修煉,於是辭官退隱北邙山(今之洛陽),朝廷就徵為博士,稱疾不起。和帝即位,聞其有道,以三品印綬駟馬車等,徵為太傅,後封冀縣侯,三詔不就,語使者曰:「為我謝天子,人生百歲,光陰瞬息,間父母妻子恩愛,隆厚豈能長保哉,九天之上,無何有之鄉,金闕帝君將詔吾以為臣矣,唯清靜寡欲,則天下自治,何以臣為。」


 



        由於佛教在後漢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由蔡愔等從印度隨伴迦葉摩騰及竺法蘭二僧,用白馬載歸佛像與經典而傳入中國。


 



        因此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受到佛教已傳來中國數十年的激勵,認為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化,豈能沒有自己的宗教,於是基於愛國家、愛民族、愛歷史、愛文化之理念,乃根據道家的學術思想,教人修心、積善、懺悔、祈禳,以善道教化,其道大行,於漢安元年(西元142年)創立道教儀式,制定道教規律,因而構成了正式宗教的條件,遂創成道教傳世。因此奉道者皆尊稱第一代天師為道教教祖,歷代天師則尊稱為教主。



第一代祖天師張道陵(34-156年)
字漢輔,本名張陵,得道後稱張道陵,東漢配國封邑(今江蘇封縣)人。道書載:爲西漢留文成侯張良第九代孫,父大順封桐柏真人,母劉氏夢神人以蘅薇草授之,感而有娠。漢建武十年(34年) 正月十五日 晚生于呉之天目山,年及冠,身長九尺二吋,龐眉廣顙,目有三角,美髭髥,垂手過膝,龍踞虎步,望之儼然。七歲讀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義。又曾爲太學生,通曉天文、地理、五經、諸子、讖緯圖書,從學者千余人。天目山南三十裏、西北八十裏皆有講誦之堂,臨安神仙觀、余杭通仙觀即其地也。後自浙逾淮,涉河洛、入蜀山,得煉形合炁之書,辟穀少寐。永平二年(59年)以直言極諫科中之,拜江州(今重慶)令,時年26歲,因素好黃老之道,見世風日下,不久棄官歸隱於洛陽北邙山,修煉三年,有白虎銜符至座偶。建初五年(80年),章帝徵召不起。永元初,和帝征爲太傅,冀縣侯,三詔不就。爲尋修道寶地,而遠離塵境,獨攜弟子王長遊淮至鄱陽,沂信江至雲錦山(今龍虎山),修煉九天神丹,一年有紅光照室;二年有五雲覆鼎,夜不假燭,彷佛有青龍白虎各一長繞丹鼎;三年丹成龍虎見,山因以名,時年六十餘歲,容貌益少,若三十許人。有神人自稱趙公明騎黑虎詣前曰:願永護丹爐。後訪西仙源得制命五嶽檄召萬靈及《神虎秘文》于壁魯洞(今龍虎山東北15裏),複往嵩山石室得《三皇內文》、《皇帝九鼎丹書》及《太清丹經》。聞巴蜀沴氣爲災,遂往治之。初居陽平山,感太上授以經籙之法。次登西城山,築壇墠以降五帝。再到葛璝、秦中、昌利、隸上、湧泉、真多、北平、稠粳、渠亭諸山修九真之法,得出入水火之秘及養神輕身之術,乃還鶴鳴山(一稱鵠鳴山)。漢安元年(142年)上元節,感太上授《正一盟威》之道及《太上三五都功》諸品經籙,或雲《三天政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又著《老子想爾注》,創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領,不喜施刑罰,以廉恥治民,符水治病。教民修心、懺悔、祈禱及取鹽之法,以善道教化。內與神明盟約,外行盟威之法,百姓皆奉之爲師。漢安二年(143年),登青城山,治群鬼、降六魔,增至四治以應二十八宿正炁,以六十甲子生人分屬各治,定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名山品秩,各置神司之。永壽二年(156年),遊渠亭山奉太上玉冊,敕命爲六合無窮高明大帝,繼而太上敕爲第六代道之外孫,而東海小 童 君爲保舉師,太上爲度師,封道陵爲天師,授三百人惟三人系代行治,張申、王升、李忠也。乃以印劍付子衡,戒之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步罡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緒,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是日,以丹分付弟子王長、趙升,於雲台峰與夫人雍氏乘雲上升,在人間123歲,女兒文姬、文光、賢姬、芳芝皆得道上升。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冊贈爲太師。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爲三天扶教大法師。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冊贈正一靖 應真 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沖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崇禎皇帝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道教稱祖天師、泰玄上相、大聖降魔護道天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