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最早人類遺址八仙洞被發現
台灣考古界有重大發現,台灣"中研院" 臧振華 博士率八仙洞遺址考古隊在洞內找到舊石器時代火塘,且經美國哈佛大學碳14年代測定,證明八仙洞遺址距今超過2萬年,為台灣最早人類遺址。據台灣"中央社"報導,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因為出土文物有限,被宗教人士視為靈穴,放置靈骨塔和修行的道館,始終充滿神秘感。


八仙洞
早在日據時代,考古學者就對八仙洞遺址充滿興趣。 1968年至1969年間,台灣大學教授宋文薰找到的碳素樣本,經測得年代在15000年,另外又在潮音洞取得4個樣本,測得年代則是5000年前後,因此八仙洞遺址一直被界定在5000年至15000年間的台灣舊石器時代。
為找出八仙洞遺址的真正年代,台當局"文建會"去年9月委託台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臧振華、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陳文山 博士、"中研院"副研究員 李匡悌 博士組成八仙洞遺址調查小組。

經過1年的密集調查有重大發現,調查報告指出,調查團隊不僅找到舊時代時代人類的火塘遺跡,證明舊石器時代台灣人類已和火有密切關係;另外,經送往美國哈佛大學的碳14年代測定,結果證明台灣人類2萬年前已經在八仙洞生活。



台東人對八仙洞 的由來,有個很有趣的故事。
相傳當年呂洞賓、何仙姑、李鐵拐來到三仙台幽會,結果天神看見了,找雷公劈下閃電打他們,造成三仙台島上一條「一線天」的裂縫。他們趕緊逃跑,呂洞賓來到石雨傘,化做「陽石」;何仙姑來到八仙洞 ,化做「陰石」,就這樣一個故事就把三個風景名勝結合在一起了。


 


其實走在八仙洞 是有些難過的來到台東縣長濱的樟原村,從遠處就可以看到在公路旁有一座巨大的岩石山塊。整座山高約 380公尺,在面臨太平洋的峭壁上有十幾個海水沖蝕而成的洞穴,當地阿美族人稱他為Loham,就是洞穴的意思。目前整個地區在東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成立後,已經規劃建立完整的步道系統。


只可惜這重要的史前遺址洞穴,不知從何時開始就被佔為廟宇,還因為施工,讓遺址地層遭受無法復原的損害,只能從被挖出的土堆中,撿取備擾亂曾位的遺物,這種期況令人十分扼腕。


目前八仙洞就靠這樣長達2600m的木棧皆題通往各個洞


 



第一洞靈岩洞~是最大的洞穴這是八仙洞 中最大的洞穴,由上下兩層洞穴組成。最前面裡面有天女賜甘泉淨露,洗滌人身的疲憊和污穢,還有一尊很特別的觀音,換為許願觀音。對他許一個願望,並說這個願望只要做就會實現,只是早晚的問題,但是要天賜橫財,就看個人福報吧!而它又稱水濂洞:海蝕洞穴形成與類型


這是一個呈直立形的洞穴,因為常有水從上方滴落,較不適於人居。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洞穴的外形,並瞭解其成因。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八仙洞岩石是由海底火山噴發岩漿而堆積形成的火山集塊岩。後來因為地殼上昇,集塊岩慢慢浮出海面。冰河期來臨時,冰河的消漲引起海水面上下昇降,海岸線就不停的變動。當海面上昇速率與陸地上昇速率接近時,海岸有較長的時間處於相同的高度位置,海浪就在集塊岩上打出一成排的洞穴。洞穴生成的順序由高而低,越低的洞穴年代越年輕。洞穴的形狀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直立形,旅客最先到達的第一洞(靈岩洞)就屬於此形,這種洞穴是海水沿著岩層的節理面侵蝕而形成;另一種是呈橫向半圓形發展的洞穴,這種洞穴的前方常有一小塊平台,平台上有堆積物。八仙洞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在地質上表現出海水面和陸地間的相對運動,考據洞穴的生成年代,可以計算出海岸線相對的下降速率。在地形上則留下海水侵蝕作用的證據。在考古上由於遺址的發現,可以明瞭舊石器時代晚期以及新石器時代中期先民的文化與居住環境。


 



第二洞:潮音洞~本來它是出土長濱文化遺物最豐富的一處洞穴,目前作為廟宇,表土被剷除而為水泥掩蓋。在這裡, 可以聽到淙淙的水聲,也可聽到海浪撞擊岩壁如松濤的聲音,假若以現代學者所估計的陸昇速率來算,六千多年前的海水面比今天高45公尺 ,位置大約就在潮音洞上下兩個長濱文化層之間的上部海沙層。可見潮音洞在比較早的長濱文化人居住過後,一度又陸沈於海水中,後來海水下降,晚期的長濱文化人就來此居住。在這裡,潮音洞為我們記錄了東海岸地形的劇烈變化!也紀錄下曾經有的文明!


 



第三洞:永安洞~上方平台海階、洞穴的對比與人類居住環境的選擇第三洞也是考古學者曾經發掘過的洞穴,目前也有廟宇,洞外側是較平緩的堆積面。由這個地點南望可以清楚看到廣大的長濱海階群,部分海階與洞穴可以相互比對高度。洞穴中的地層很少受到自然與生物破壞,保存非常完整。八仙洞各洞穴的堆積物包括海相、半海相、陸相及文化層,可以明確說明自然環境的改變、文化的變遷和以往人類的生活。因為洞穴中的堆積比較不會被破壞,容易保存一連串的地層,留下長期而完整的記錄(不像洞外的地層很容易為外力所毀而缺損),可以用來推斷同高度海階的形成時期,所以這些海蝕洞是研究地形學的重要指標。


 



 



第六洞乾元洞冰河期來臨時,大量海水變成冰雪而積存在陸地與南北極,引起海水面普遍的下降,常降到比現在海水面低一百多公尺,而台灣海峽現在的平均深度只有 八十公尺 ,因此台灣與中國大陸毫無問題曾經是連成一片的;在台灣西部許多地點出土的劍齒象(Stegodon)、普通象(Elephas)、 野牛(Bibos)、犀牛(Rhinoceros)、古鹿(Cervus)等等哺乳類動物的骨骼化石,這些古老動物曾經出現在更新世,然而學者猜想,以打獵為生的舊石器人很可能也跟著這些野獸來到台灣。


在八仙洞發掘過的洞穴中,第六洞乾元洞的地層堆積最完整,當時表土尚保存著,現在則被剷除鋪上地磚,同樣成為神壇了。主持發掘的 宋文薰 教授從這個洞穴的人類堆積中找到木炭作碳14定年,測得的年代至少在一萬五千年以上,而且可能早到三萬年前,這說明人類居住的時候是更新世的冰河期。同樣依照現代研究所得的陸昇速率每年7.1mm 來計算,三萬年前乾元洞比現在低201公尺 ,也就是在今天海水面下110公尺 (目前乾元洞海拔約100公尺 ),但是在冰河期,它卻剛好在海邊呢!


 



崙洞~最高的洞高130公尺 人類活動、堆土所造成的堆層堆積目前所知道的海蝕洞穴中,崑崙洞是海拔最高的一個洞穴,保留有完整的地層堆積,也發現了長濱文化的遺物,因此它的海拔比乾元洞高,年代應該比乾元洞早,所以我們可以將長濱文化的年代往後堆得更早。事實上,人類活動,不論是日常生活、生業活動、建築等行為,都可能留下一些生活的痕跡或物質的遺留,這些跡象會因自然營力的堆積而造成地層,包含有文化遺留的就是文化層與自然推積層位形成的地層堆積相同,是研究地史與人類文化的「無字天書」。透過地質學者或考古學者的研究,可以說明過去的地史與人類活動的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