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三太子誕生之地
哪吒形象亦幾經演化而定型,即托生於儒,化體于道,正果於佛而永青春之聰明正直,機智勇敢、精靈敏捷,活潑天真、飽有赤子心之童體。其三大法器為“渾元巾”(渾天帕)、“乾坤圈”和“鳳火輪”。其無邊法力可以上天入地,排山倒海,扶正扶邪,助善除惡,誅妖滅怪,一切旁門左道,甚至名門正道之不正之風,不義之舉,統統盡掃無餘。故其威靈顯應日益深遠,人所盡知,遂被尊為神明奉祭不絕。娜吒之威靈顯應,雖有依託,但多象徵,考其形,實通三教,既富有神話色彩,又充滿文化氣息。如蓮花體之說就頗具特色而有深意。察蓮之形,花、葉、根三位一體,一物三化,即含有三教一體,三教同源之義,而哪吒托生於儒,化體于道,正果於佛之偽,此義更明。且人之愛蓮,亦源遠而流長。屈原有“溜污濁而不紹”之讚譽,李白有“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飾”之吟詠,周敦頤更有《愛蓮說》之闡述。民間亦多吉祥如意之顯應。而以蓮花為名飾者,更多不勝舉。如蓮花燈、蓮花巾、蓮花冠、蓮花如意、蓮花寶座等,甚至乞丐之唱詞亦以蓮花鬧名之,類皆以蓮為喜慶之物,寓吉祥之意也。至於蓮藕,潔白瑩淨,虛心有節,處污泥而不染,既有廉潔之諧音,又有氣節之含義,為歷代人們所喜愛,或贈“佳人”之號,或舉“君子”之稱,讚美良多。蓮葉田田,有團圓之象,是太極八封之形,具承露擺風之用,不僅有吉慶之情趣,而且有神秘之色彩。故愛蓮、護與敬蓮花之化身哪吒,豈無情絲緣線相牽連耶。
再說哪吒三大法器之意:一、混元巾,其色正紅,其形正方,以象地,故其威力可以移山倒海,包舉萬物。二、乾坤圈,其色正青,其形正圓,以法天,故其威力可以映月耀日,籠罩眾生。三、風火輪,狀如太極,周轉不已,以明道,故其威力可以追風逐火,生化無窮。而哪吒之心性則獨具慧眼,明辨是非,守正不阿,見義勇為,不畏天,不懼地,不怕怪力亂神,既能施惠於人,又敢大義滅親,有赤子之心,慈悲之懷,無為無不為之行,向善向至善之德,故儒、道、釋皆祟而敬之。且歷代相傳,深入人心,信奉者眾。甚至有求官得官,求財得財,求風得風,求雨得雨,求趨吉避凶,果逢凶化吉,求快樂平安,真安居樂業者,傳說紛壇,顯應昭著。真是祭如在,合為一,誠則靈,有求必應,心想事成。人之然而信之則有,不信則無,成事在天,謀事在人。雖云神助,亦在自修,名為神威,實賴人力。智愚不等,故顯應亦各不相同。哪吒既得儒、道、釋之尊祟,又為各階層人士所信奉,諸多善行美德皆依而附之。其始固在《封神》、《西遊》、《高憎傳》著錄之前,察其地實在四川江油即李白故里之乾元山。
據《江油縣誌》載:“乾元山一名天倉山,在縣西四十裏,接平武界。上有天倉洞,即太乙真人洞,明葉松有《遊天倉洞記》。”又:“太乙洞在天倉山,又名金光洞。洞中石粉如面,可食,故亦名天倉洞。”又城塘關在縣西之武都鎮,接平武界。此城塘關即《封神》所述托塔天王李靖鎮守之關,亦即哪吒三太子二月二十八日托生之地。乾元山之金光洞即太乙真人修煉之所,亦即哪吒三太子六月六日蓮花化體之處。因此,可以說此處即哪吒之生地,江油乃哪吒之故鄉。
據現存詩文,明代江油進士戴仁題《金光仙洞》詩云:“洞深無處覓霞居,空與原床白飯餘。天上星 占太乙,人間福地重方隅。風回石穴靈芝屈,雲護潭心水怪祛。聞說碎宵多盛事,聖燈點點似江渠。”明朝保寧府同知葉松督理江油時,於嘉靖壬子(西元1546年)所寫《遊天倉洞記》云:“洞在江油縣西四十裏天倉山上。志曰:‘太乙真人所曾居,名碧雲宮’。又曰洞中蓄石,細白如米,故名。……碧雲宮中有老子象逼真。詢之觀主丁氏、馬氏,謂其先人丁古山,黃州人,元末舉進士,避亂。儲鄉人馬西峰,變道者冠服,蔔是洞以居。所謂仙麥面者,洞中在在有之。意者風化石髓而成之,遊人為和麥麵食之則長飽不饑,亦物之自然,不足為怪。惟石之奇,有太乙真人靜定處,有張三豐藏身處,有盤龍形,有象鼻形,有爛柯石,……亦皆世因其似而神其說也。……時與興遭,情與景遇,山經水緯,舉目即自然之文,奇實偶虛,觸懷皆無言之易,太乙之質予焉,而獨存無級之正,居然而可玩。”
可見乾元金光洞在元明之際,為太乙真人所曾居,且有祈龍得雨以抗旱,粉石而食可充饑之靈應,因以天倉名洞、名山,亦世人因其似而神其說也而令葉松深信確有太乙真人之明證者,即金光洞左側之絕壁上,有刻鑿之“太極圖”尚存。鬼斧神工,令人玩味不已,具思無窮。此“太極圖”今猶可見“奇實偶虛”陰陽魚紋明晰,圓徑遠視約五十餘米,奇壯觀,莫不驚歎。此外,洞中現存宋、元以前石刻道教造像三百餘尊,難於認識與考證之道教文字刻石古碑,以及九轉宮、九龍柱和三道煉丹池等,均足以證明乾元山金光洞為太乙之所居。洞被發現且作道場並為世人重視,乃至“聞說終宵多盛事,聖燈點點似江渠”,最遲當在唐宋時期。至於現在之城塘關、石磯山、天箭架、天旋坑、地旋坑、點將台、哪吒號、肉身墳以及黑龍潭、白龍宮和魚化石,蚌化石、珊瑚、海母等水底生物化石,肉蟹、銀緞、梭羅樹、牛肋巴等生物,皆可與《封神》所述哪吒出世之情景相佐證。
哪吒三月十三威靈顯應于縣東北之翠屏山。翠屏山現在江油市之三合鎮石嶺鄉境內,山與武都鎮城塘鄉諸山對峙。據志乘記載,翠屏山上有哪吒行宮,“第一樓上塑有哪吒真人象,歲旱禱雨 應。”後為火所焚(或云為鄧艾伐蜀時所焚),故翠屏山又名火焚山,俗稱火盆山。約唐宋時期,山上又重建道觀,稱“碧雲宮”,奉哪吒太子及太乙真人。明嘉慶壬庚(西元1542年)大鶴仙人高簡文書碑記其盛況,至清代又擴充修繕,備極堂皇。因為哪吒托夢現身,威靈顯應之處,故奉祭哪吒三太子之香火不絕,傳說靈應無比。可見翠屏山哪吒行宮之始建當在漢代以前,重建亦在唐代之後,最遲亦在元、明之際。而哪吒三太子威靈顯應之傳說則在道教始興之時已有之矣。後因廟碑失,無從考證。
金光洞位於四川盆地北緣龍門山脈前後部,大約在二億年前這裏是一片汪洋大海,沈積了三疊系的碳酸鹽岩,以後,隨著地殼上升,海水乾涸而露出水面,在造山運動之後隆起形成山峰,確切地說來主要是印支期構造運動的擠壓力,使岩層傾斜,產生了節理裂隙。在地下水的作用下,經過岩溶一一崩塌一一搬運的反復過程,大約是在距今40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形成了金光洞這樣一個神秘的洞府。當時的金光洞處於淺飽水狀態,有的洞穴轉入包氣帶進入化學沈澱階段,逐漸形成了洞內現今的石鐘乳,石筍,石等溶蝕堆積型景觀。因此,從地質背景看來,這裏很古以前的確是所謂“東海”,那麼有哪吒鬧海之類傳說,也就有稽可查了。
關於金光洞的傳說,從現存的方志上來看,當推明代嘉靖年間葉松的《遊天倉洞記》。金光洞,相傳為太乙真人修煉之所,故又名“太乙洞”。其山門石坊有對聯一副額曰“蓬萊仙洞”,上聯為“百二山河八寶金光開萬善”,下聯為“五千道德雙林雲樹闡乾元”。洞口左側石壁上有清光緒年所刻太乙洞三個大字。洞內有宋元道教石刻像四十餘軀。金光洞洞深莫,縣誌記載有好事者,進洞遊七日,火不繼而出,云見陰河,鐵船、石床、太乙三道丹池等。目前,一般遊人到達處,可觀賞到太乙第一丹池、九龍柱、九轉宮、龍池、孝子跪天轎、張三豐藏身處等景觀。
洞外,每當夕陽西下,萬道金光灑滿洞口,將潔白如玉的面壁映得金壁輝煌,遊人若置身他境,金光洞亦由此得名。洞之左有太極峰,其峰聳入雲端,萬丈懸岩絕壁若刀削斧劈,正中凹進一大圓圈,直徑約五十餘米,雄偉壯觀,大圓中有陰陽魚之像,是謂“太極圖”,傳說為太乙真人所刻。峰下山坡為樹林,叢中聳立著形態各異的石頭,其中一塊表面多孔,似為火燒之痕,傳說石磯娘娘被太乙真人用九龍神火罩燒孔後現出的原形—“石磯石”。去往太極峰的沿途,還可觀賞到哪吒肉身墳,哪吒點將台,哪吒號(奇特石孔),九龍坡被哪吒用乾坤圈擊打之後形成的天旋坑、地旋坑等等。
從以上史料記載、遺和口碑傳說來看,金光洞形成久遠,其有關太乙真人,哪吒太子之傳說應早于明代成書的《封神演義》。那麼從以上情況來看,江油的金光洞和太乙真人傳說至少在宋元之前就頗為流行了。
太乙真人為道教神仙之一,道教神仙等級森嚴。據南朝的陶弘景說:“三清九宮,並有僚屬,列左勝於右,其高總稱曰道君,次真人、真公、真卿。其中有禦史、玉郎諸小號,官位甚多也。”《神仙傳》把神仙分為上仙、次仙、太乙真人,飛天真人、靈仙、真人、靈人、飛仙、仙人等九品。太乙為十二金仙之首(十二金仙有太乙、廣成、巨留、玉鼎、燃燈、准提、接引、臣留、文殊、慈航、黃龍、赤松共十二個真人)。太乙亦為“太一”,中國哲學術語。“太”是至高之極,“一”是絕對唯一的意思。《莊子·天下》稱老子之學為“主之乙太一”。“太乙”又是星官名,在天龍座內,屬紫微垣。《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巍峨的觀霧山,位於龍門山脈的末端,陳塘關地處川西北次平原與龍門大山區的結合部位。江油名勝“霧山靈雨”這一自然景觀,就是當地人民祈禱平安的聖地。能誕生一個為民除暴的哪吒神童,是這一帶祈求庶民的普遍願望。聰明、勇敢、機智,正直,集全能法寶、法術於一身的,也就是在這祈求的聲吟中“降臨”,並通過民間傳說的形式,把哪吒的“形象”、“事”一代一代的傳頌到環宇各地。
在鄧艾開闢陰平道入川以前(西元263年)武都陳塘關,是通入大山區、鎮守大、小二河(指涪江、大康河)的關隘所在地。這裏地勢顯要,可以鎮懾這兩條河濱大道往來,是封鎖出入大山區的要塞。相傳托塔天王李靖,曾任過這個關隘的總兵,三太子哪吒也就在這裏降生。在陳塘關的古寨上,還遺留有古關隘屯兵用水的古水井,和屯水的水塘。據《江油縣誌》引證唐代《陰平縣誌》稱,武都城關為古隘無疑。《關隘志》亦稱,陳搪關又名高堂觀,縣西(指武都)十裏。峰巒峭矗,俯視江油,山上有井隨涪水清濁。自哪吒在這裏出身,和“哪吒鬧海”的故事傳播四方後,後人就在這古陳塘關的舊址基礎上,改建為“陳塘關(觀)道觀。廟內既塑有陳塘老祖,送子觀音,李靖王像,還有哪吒的金身。現在有稽可考,和金光洞柏宗仁道長的憶:曾多次重建于清嘉慶年間的陳塘關,為磚木結構的四合院廟宇,是江油著名的道觀。他說:清代再建的陳塘關,除有上述菩薩外,還專建有哪吒行宮,主廟背後還建有城樓。這城樓昭以顯示哪吒曾在此開“乾坤弓”,放“震天箭”,射死(在今北川通口鎮石山)石 娘娘之碧雲童子的城樓。而且這“城樓”與《太乙真人收石 》等所描述的箭中方位距離和地貌環境相符。看來前人的這些建塑,完全與哪吒出生陳塘關的故事是吻合一致的。可惜,這座陳塘觀廟宇,先前是初毀於1935年,最後到1958年才被全部拆除。不過、現在的古井、塘、廟宇的基石輪廊,仍依稀可考當年廟宇的規模。而且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一日膜拜送子觀音“搶童子”的景況,還仍然留在武都這一帶老人的記憶中。
居家陳塘觀的哪吒,到現武都東,南塔腳下那一段河灣--九灣河去洗澡,從距離上說那也是完全可能的事。據《竇 山志》碑文稱:這段河的定名,早在唐代以前,就謂之“九灣河”,而不是明代許仲琳編篡《封神演義》以後的附會名稱。清乾隆戊寅年《重建雲岩寺碑記》:唐竇姓真人,字子明,裏居九灣河養生潭岸。緊接這段河灣的下端,就是今天的“竇坪壩村”。可見唐開元、天寶年間的竇子明就裏居九灣河竇坪壩這一帶。《封神演義》第十二回《陳塘觀哪吒出世》說:哪吒在九灣河洗澡,在東海肇事,打死東海龍王的三太子敖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