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三太子
哪吒是中國民間信仰中一位重要的神靈。他本為佛教之護法,來自古印度的傳說。但自唐宋以來,開始融入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成為佛道並重的一位神靈。早在宋元之際的道教經典及歷史文獻中,已有許多關於哪吒的記載,並在巴蜀及南方地區享有崇高的聲譽。至明清之際,隨著《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小說在社會的廣泛傳播,哪吒更以其英武勇猛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家戶皆曉、婦孺都知的尊神。
巴蜀道教,源遠流長。早在漢唐時期,這裏便有修道求仙的活動。相傳今四川江油含增鎮境內的乾元山、金光洞系太乙真人修煉之所,又是哪吒蓮花現身之處;今三合鎮境內翠屏山,為哪吒行宮遺址。今武都鎮境內的陳塘關,是西昆侖度厄真人的徒弟、哪吒父親李靖的總兵府駐地。
經過田野考察,發現乾元山金光洞洞壁上,雕刻了無數大大小小的道教人物造像,大的高約80釐米,最小的僅5釐米,多著宋、元時的服飾,造型較准,衣紋線條流暢。洞內還有道教石雕神像88尊,其中一尊名“報時仙官”,高約1.2米,形象端莊,誠為藝術精品。說明這裏確為宋元道教的一處洞天福地。至明代修建的道觀達15座。當時,著名的高道有太華觀的毛真人,翠屏山的萬信明、金光洞的張真人。清代,有32座道教宮觀,其中規模較大的烏龍觀。
《封神演義》中“陳塘關哪吒出世”、“太乙真人收石磯”的故事,亦與江油的歷史緊密相連。據清《江油縣誌》曰:“火烽山在東二十裏,舊名翠屏山。”有天倉洞,太乙真人廟、金光洞,相傳是太乙真人修道煉丹的仙洞,哪吒在此拜太乙真人學藝。乾元山(金光洞即在此山)、石磯山(石磯娘娘修煉的地方)、古陳塘關(今江油武都西山頭)、翠屏山(今江油三合鎮境內),這四座大山之間的方位、距離、山勢地貌等特徵與《封神演義》書中的描述十分相符。陳搪關廟內原塑有陳塘老祖,送子觀音,李靖王像,哪吒的金身。去往太極峰的沿途,有哪吒肉身墳,哪吒點將台,哪吒號(奇特石孔),九龍坡被哪吒用乾坤圈擊打之後形成的天旋坑、地旋坑等等。從以上史料記載、遺和口碑傳說來看,金光洞形成久遠,其有關太乙真人,哪吒太子之傳說應早于明代成書的《封神演義》。
哪吒形象亦幾經演化而定型,即托生於儒,化體于道,正果於佛。他聰明正直,守正不阿,見義勇為,機智勇敢,精靈敏捷,活潑天真,有赤子心之童體。其三大法器寓意甚深:混元巾,其色正紅,其形正方,以象地,故其威力可以移山倒海,包舉萬物。乾坤圈,其色正青,其形正圓,以法天,故其威力可以映月耀日,籠罩眾生。風火輪,狀如太極,周轉不已,以明道,故其威力可以,助善除惡,誅妖滅怪。蓮花體之說頗具深意,察蓮之形,花、葉、根三位一體,一物三化,即含有三教同源之義。故儒、道、釋皆祟而敬之,諸多善行美德皆依而附之。
作者:李遠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哪吒是中國民間信仰中一位重要的神靈。他本為佛教之護法,來自古印度的傳說。但自唐宋以來,開始融入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成為佛道並重的一位神靈。至明清之際,隨著《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神魔小說在社會的廣泛傳播,哪吒更以其英武勇猛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家戶皆曉、婦孺都知的尊神。這裏,將有關哪吒的文獻資料彙編,以便進一步深入研究。
《西遊記》第四回:玉帝封托塔天王李靖為降魔大元帥,哪吒太子為三壇海會大神。第八十三回雲:原來(李)天王生此子時,他左掌上有個‘哪’字,右掌上有個‘吒’字,故名‘哪吒’。這太子三朝兒就下海淨身闖禍,踏倒水晶官,捉住龍,要抽筋為子。天王知道,恐生後患,欲殺之。哪吒奮怒,將刀在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還了父精母血,一點靈魂,競到西方極樂世界告佛。佛正與為菩薩講經,只聞得幢寶蓋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念動起死回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運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後來要殺天王,報那剔骨之仇。天王無奈,告我佛如來,如來以和為尚,賜他一座玲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那塔上層層有佛,豔豔光明,……喚哪吒以佛為父,解釋了冤仇。所以稱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
《封神演義》第十二回至第十四回謂,哪吒乃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弟子靈珠子,因應成湯之亂,奉元始天尊之命轉世,輔佐薑子牙以成周業。他降生于陳塘關總兵李靖家。生有靈異,拜太乙真人為師,後大鬧東海,打死龍王三太子,射殺石礬娘娘的碧雲童子,屢闖大禍,以至剖腹剔骨,求太乙真人重塑蓮花化身。第三六回講哪吒遵太乙真人之命,下山去佐護薑子牙,成?西征殷商的先鋒,頗?神勇。後來屢建奇功,助周武王分封列國,以肉身成聖。
《三教搜神大全》卷六載: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磐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因世間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長子軍吒,次木吒,帥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於東海,足踏水晶宮,翻身直上寶塔宮。龍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戰。帥時七日,即能戰,殺九龍。老龍無奈何而哀帝,帥知之,截戰於天門之下而龍死焉。不意時上帝壇,手搭如來弓箭,射死石磯娘娘之子,而石磯興兵。帥取父壇降魔杵西戰而戮之。父以石磯為諸魔之領袖,怒其殺之以惹諸魔兵也。帥遂割肉刻骨還父,而抱真靈求全於世尊之側。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而生之。授以法輪密旨,親受木長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轉鬥;槍一撥,乾旋坤轉;繡毯丟起,山崩海裂。故諸魔若牛魔王、獅子魔王、大象魔王、馬頭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頭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鴉,盡為所降,以至於擊赤猴、降孽龍。蓋魔有盡而帥之靈通廣大,變化無窮。故靈山會上以為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玉帝即封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天帥之領袖,永鎮天門也。
唐鄭田《開天傳信記》雲:“宣律…常夜後行道。臨階墜墮,忽覺有人捧承其足。顧視之,乃少年也。宣邃問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之子那吒太子也。以護法之故,擁護和尚時已久矣。’”可見那吒之名乃自西來。又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雲: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現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知傳說自來已久。
關於托塔天王李靖,則是將宗教傳說與歷史人物相結合。李靖本唐初名將,曾配享武成王(姜太公)廟,為十哲之一。唐人小說中有李靖代龍行雨的故事,唐末已被神化,視為神靈,五代時封為靈顯王。托塔毗沙門天王亦武神,二者之結合,或即由此?敦煌所出絹畫有幾幅專畫毗沙門天王,托塔而立。唐盧弘正《興唐寺毗沙門天王記》,亦謂其“右扼吳鉤,左持寶塔,其旨將以摧群魔,護佛事”。其塔或由哪吒捧行。不空譯《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其塔奉釋牟尼佛,即遣第三子哪吒捧行,莫離其側。”宋人則稱天王嘗兵鬥不利,三逃于塔,方免其困,回鄉則變相所成,是已將寶塔作為天王護身的象徵了。至明人小說中,竟演成哪吒尋父報仇,佛贈天王寶塔以制伏之。(《封神演義》則稱搭為燃燈道人所贈)。
元末楊景賢所作《楊東來批評西遊記》,已有“天兵百萬總歸降,金塔高攀鎮北方,四海盡知名與姓,毗沙門下李天王”之說,稱其為哪吒之父,是當時民間已將二神合一了。明代《西遊記》、《封神演義》當皆就此民間信仰而鋪演其故事,托塔天王終於脫離毗沙門天王(《西遊記》北方多聞天王與托塔天王判為二神)而徹底中國化了。
南宋洪邁《夷堅三志》辛卷第六《程法師》載:張村程法師,行茅山正法,治病驅邪。附近民俗,多詣壇恭請,無不致效。時暮歸其家,到孫家嶺,“月色微明,值黑物如鍾,從林間直出正前,圓轉有聲,若與為敵,急誦咒步罡。略無所憚,漸漸逼身,程知為石精,遂持哪吒火毯咒,結印喝雲:神將容兩敢當吾前,可速疾打退。俄而見火毯自身後出,與黑塊相擊,久之,然響迸而滅。火繞身數周,亦不見。”
《道法會元》卷一五五《混元六天如意大法》為南宋道教混元派著作,內收《召馬耿二帥咒》曰:“靈官性急,威猛那吒。三頭九目,飛石揚沙。烈火燒空,焚滅精邪。火部靈官,烏鴉先鋒。丁甲靈官,縛鬼銷熔。金磚金槍,火馬火龍。金光燦燦,黑霧盤旋。統領吏兵,萬萬千千。來臨壇下, 魔握權。上帝有敕,不得稽延。急急如虛皇天尊律令。”似哪吒即混元派主將“正一都統轄魁神靈官馬元帥”。
同書卷二二九《靈官陳馬朱三帥考召大法》載:“正一靈官橫天馬元帥勝,字德先。三頭六臂九目,青面藍身,金睛圓眼,朱發赤須,載天丁冠,袍金甲,玉束帶,左手執金磚,按心;二手執索,三手火瓢;右一手執金搶,二手執火劍,三手執印。足穿綠靴,踏火車,下有白蛇繞輪,背負火瓢。”其《召咒》曰:“靈官性急,威勝那吒。三頭九目,變化通靈。分真化氣,一體三身。鼻流黑霧,罩定乾坤。聞吾關召,速離天門。驅邪縛祟,遠近搜尋。山魈精怪,捉縛來呈。速令附體,通吐姓名。若有違命,押送豐庭。急急。”
卷二三0《上清馬陳朱三靈官秘法》中又分馬靈官與哪吒分二,稱“感應統攝都太子哪吒”。
卷二三一《上清正一三景靈官秘法》載《遣咒》曰:“靈官性急,威勝那吒。摧山倒嶽,箕土揚沙。八宏檢舉,三界巡邏。大小無隱,勘捉徒窩。不拘遠近,選甚精魔。大賜威光,按律持戈。急急奉天玉皇上帝敕,北極紫微大帝律令攝。”卷二三三《玄壇趙元帥秘法》收《召那吒王咒》:“ 奄 禁 七吒 利 軍 利疾速攝娑 。”
卷二三五《正一玄壇飛虎都督趙元帥秘法》有“副帥正一那吒金輪大元帥黃元益,即湧頭大神。三頭,披發,赤面,紅袍,金甲,綠袍,手執金輪。”又有“正一那吒王吳宛,持槍,”?乾方之猛將。
道教,在四川江油源遠流長。早在漢唐時期,這裏便有修道求仙的活動。相傳今江油含增鎮境內的乾元山、金光洞系太乙真人修煉之所,又是使哪吒蓮花現身之處;今三合鎮境內翠屏山,為哪吒行宮遺址。今武都鎮境內的城塘關,是西昆侖度厄真人的徒弟、哪吒父親李靖的總兵府駐地。
唐龍朔元年( 661),江油縣主簿竇子明崇信道教,棄官隱居團山修煉,十數年後得道升天。老百姓為紀念他,將團山改名為竇團山,在山上為他修建了紀念性建築竇真人殿、飛仙亭,至今猶存。
唐景龍四年至開龍十三年(710-725),大詩人李白曾在家鄉江油鑽研道經,並寫下了有關道教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太華觀》、《尋雍尊師隱居》和《贈江油尉》詩,流傳至今。李白少年詩作,真實、生動地反映出唐代江油道教活動的狀況。例如《贈江油尉》中說:“日斜孤吏過,簾卷亂峰青。五色神仙尉,焚香讀道經”。《太華觀》中:“石凳層層上太華,白雲深處有人家。道童對月閑吹笛,仙子乘雲遠駕車……”真切反映出唐代江油道教活動的廣泛性。
大約在唐昭宗大順元年( 890)前後,隱居青城山的傳真天師、著名道土杜光庭親臨江油考察道教活動,撰寫了《竇團山記》一文,詳細介紹了住山道士毛意歡求道經歷及其神奇的道法。宋、元時期,統治者對佛、道兩教均予以保護,既推祟佛教,又提倡道教。江油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維修了竇 山上的元真觀、清虛觀、三清殿,新建了玄天觀、炳靈宮等道家建築。
乾元山金光洞洞壁上,雕刻了無數大大小小的道教人物造像,大的高約80釐米,最小的僅5釐米,多著宋、元時的服飾,造型較准,衣紋線條流暢。洞內還有道教石雕神像88尊,其中一尊名“報時仙官’,高約1.2米,形象端莊,比例適度,誠為藝術精品。
明初,屢經動亂的民眾為擺脫生活的折磨與精神痛苦,許多人更追求清靜無為的道家生活,入道的人越來越多。明代修建的道觀達l5座。當時,著名的高道有太華觀的毛真人,火峰山(翠屏山)的萬信明。縣誌說他,“自動攜資入山數十年,修哪吒真人樓,備極堂皇。複以所積千金買韓姓田畝,歷年收租作諸善事,且具呈存案。後其徒同首事等遵守,至今不廢。”還有金光洞的張真人。元末進士、安徽黃州人丁占山,道士馬西峰等二人,聽說張真人道行很高,專程前往拜師,修煉終身。清代,道教在江油頑強地發展。志書中所載32座道教宮觀,為乾隆、嘉慶時維修新建或擴建。其中規模較大的烏龍觀(在縣黎雅區內),進行了重修和維修,擴大了道教活動場所。清末民初,道教急劇衰落,至1949年12月時,全縣僅餘6名全真道士。近年來,乾元山金光洞和翠屏山哪吒行宮及其一些配套設施相繼修復,對外開放,每年接待省內外道教徒數以千計,其中臺灣同胞近200人次。
目前,江油有出家道士16人,在家道徒4000多人。
《封神演義》第十二回“陳塘關哪吒出世”、第十三回“太乙真人收石磯”。
陳塘關本在原江油縣城南,現武都鎮城塘鄉。陳塘亦作城塘。太乙真入收石磯的九灣河,即涪江的大河灣,正是哪吒射死石 娘娘碧雲童子處,不遠處即火烽山的哪吒廟。據清《江油縣誌》曰:“火烽山在東二十裏,舊名翠屏山。”這個翠屏山因哪吒顯靈,遠近居民,俱來進香,香火不斷,日盛一日,祈福驅災,無不應驗,李靖怕出更大事端,焚燒了廟字,故鄉俗又呼為“火焚山”。又清《江油縣誌》載:天倉山,在縣西七十裏,一名乾元山,接平武界,上有天倉洞,太乙真人廟,洞深不可窮,相傳昔有好事者深入七日,火不繼而出,見一鐵船雲。又名金光洞亦謂太乙洞,此即太乙真人煉丹處。距金光洞不遠有一座橋名會仙橋,即太乙真人與雲中子相會處。雲中子本在終南山修煉,因見紂王無道為妖狐所迷,製成松木劍除妖,那知殷王寵愛坦已,焚了寶劍,故雲中子忿氣離了朝歌,與太乙真人會晤商議興周滅殷之事。
江油與彰明兩縣均盛產附子,其種籽產北川縣高山之烏藥,經過移植,附子長大,且又生出附子。據載:“附子本太乙真人移植,在北川產父,江彰移植後者產子,故日父子。以後更名為附子,即子附父而生者也。距太乙洞不遠處有地曰“小磨溝”,盛產藕,此藕有七孔,即人之七竅。據傳即太乙真人用蓮花為哪吒化身之藕田,另外還有東海龍王敖光兒子敖丙被哪吒用界尺打死的“界尺石”、“倒挂牌”、“雷音寺”多處遺址。白龍宮則更是哪吒與東海龍王敖廣鬥法,三太子敖丙被打現龍形藏匿之處,洞中怪石叢立,似顯當年龍宮藏寶之處。
據清《江油縣誌》載:“張真人,平武人,隱邑之天倉洞,都夏馬西峰于古山修煉,聞之遠來,欲訪道真人,先入洞,遂留住洞中,天旱禱雨有應,事聞,封康濟龍王,迄今洞內有塑像。”
金光洞,相傳是道教祖師太乙真人蟄居、修道、煉丹的仙洞,哪吒太子在這個洞裏拜太乙真人學藝,他所使用的“乾坤圈”便是金光洞的鎮洞之寶。《太乙真人收石幾》的章回中,所說的哪吒和石磯娘娘多次輪番打鬥的故事,就發生在乾元山的石梁(俗稱雞屎梁)和金光洞的洞口。現在,乾元山石梁上狀若“雞屎”的化石,和乾元山絕壁上的粗大圈痕都傳說是石磯娘娘被戰敗時所拉的雞屎,和哪吒用乾坤圈撞擊的石痕。在乾元山的對面、現在北川通口場背後的那匹大山,都傳說這曾經是石磯娘娘修煉的地方,從古到今人們都把這匹大山稱做“石磯山”。乾元山(金光洞即在此山)、石磯山(石磯娘娘修煉的地方)、古城塘關(今江油武都西山頭)、翠屏山(今江油三合鎮境內),這四座大山之間的方位、距離、山勢地貌等特徵與《封神演義》書中的描述完全相符,這不能不使人感到十分驚訝。
金光洞的洞體隱匿於乾元山的白岩懸崖中,洞身高大宏觀,洞口有三層殿宇之高,寬約十餘米。洞內景觀無形不有,千姿百態。洞內還有一處“孝子跪天橋”和“天倉石”奇觀。孝子跪天橋和天倉石上面的石粉,據說這是“二十四孝”之一的“圖騰”石態,和太乙真人為災民們儲備的饑糧,因而叫做“天倉石”,這也是“天倉山”、“天倉洞”因名的來歷。洞內還有巨大的岩穴,相傳是太乙真人的煉丹池,旁邊的爐和石床等都是煉丹的用物。在洞體的神台,石壁上還陳列和雕刻著大小體態各異的神像、其中多數是道教祖師,也有佛教神像,還有太乙真人,哪吒太子、三清祖師等。從運回江油市文管所一尊太乙真人石刻造像看,經省文物部門鑒定,為南宋石刻珍品,洞內尚存有這樣的南宋道教石刻竟多達二百餘尊,這在全省還屬難得的珍藏。洞內的路是無窮無盡的。《江油縣誌》載:天倉山、一名乾元山,洞深不可窮。
洞外的景觀更是令人神往。由於金光洞位於盤江左岸天倉峰的白岩峭壁上,每當日落西下的時候、晚霞從西山顛把它的光芒投射到斷岩的白壁上,此時此刻不僅白岩生輝、金光萬道、而且這折射的光芒還把整個乾元山的西山坡照耀得萬物發光,碧野澄黃,金光洞也在這1400餘米長的金壁上熔耀閃耀著它的光輝。
以氣勢宏偉、險奇多洞、傳奇著稱的乾元山、除了金光洞、白龍宮,還有銀光洞、明光洞等、這些洞體都蘊藏著不少美不勝收的景態和神奇的傳說。登上乾元山頂,那又別是一片風光,氣象萬千,令你賞心悅目、脫俗超幾。明代壬子年間(西元1552年)葉松撰文,把天倉山(乾元山)喻為青城山一樣之美,一樣之靈氣。他在《遊天倉洞記》一文中說:“山而顯者,曰青城,曰天倉,則江以東之勝者也…,此天倉山之大不凡也”。並把金光洞喻為仙洞,乾元山喻為仙山。
江油市境內之乾元山(又名天倉山)金光洞,系川西北地區有著悠久歷史的著名道教聖地。古來流傳著不少與道教相關的神奇傳說,也有著與這些傳說相應證的歷史遺。須說及的是,今江油市境實際囊括了歷史上的彰明、江油兩縣,而兩縣境域歷來又互有參差,如竇團山、天柱山曾屬彰明,後又隸于江油。無論述及歷史上的彰明還是江油,皆與今日之江油市為同一內涵。江油人世代傳說,金光洞是太乙真人的修道之所,而《封神演義》所描寫的哪吒鬧海、蓮花化身及太乙真人收石磯的故事便發生在江油境內,至今江油境內仍留有哪吒出生的城塘關古關隘及鬧海的九灣河遺址,而金光洞左側太極峰前石坡林中竟有石磯娘娘被降服後現出的原形—一塊似被火燒過的怪石。距江油市區20公里的翠屏山哪吒廟前,也還留有李靖的栓馬樁。至於乾元山金光洞內,更有太乙真人煉丹的煉丹爐、煉丹池等。
為什麼會在江油一帶形成如此濃厚的、有關道教的神奇傳說呢?這與江油系道教源起、形成和發展的主要聖地,應當是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的。據《太平環宇記》卷之八十三記載:“彰明縣……靈臺山在縣北,一名天柱,高四百丈,即漢張道陵升仙之所。又《郡國志》雲:靈臺山天柱岩下有一桃樹,高五丈,外皮似桃,內心似松,道陵與王長、趙升試法於此。四百餘年,桃迄今末朽,小碑記之。”再據同治版《彰明縣誌》卷六記:“靈臺山,在縣北二十裏。《隋志》:昌隆縣有靈臺山。《環宇記》:在縣北,一名天拄山,高四百丈,漢張道陵升仙之所。又《郡國志》:靈臺山天柱岩下有一桃樹,高五丈,外皮似桃,內心似松,道陵與王長、趙升試法於此。四百餘年朽,有碑,今隸江油。”又光緒版《江油縣誌》卷:“天柱山,在縣北八裏,山小而高,形如立樁,為縣治主山。”據此可知,天師張道陵於鶴鳴山學道之後,主要是在今江油市境內天柱山修道、傳道的。
江油作為道教源起之地的時間似乎還可再往上溯,據同治《彰明縣誌》記載,早在秦代時,便有一名為“黃奉先”的人“避秦亂隱縣東山羅漢洞,後又居太華山”。並引《群仙錄》云:“奉先移家入太華,廣栽牡丹,開時望如錦帳” 到了唐代,道教興盛至極,在此修道的著名道土不少。就連彰明縣的竇子明,也棄官隱於山。雍正版《江油縣誌》說他“修道未得,出山欲雲遊。行抵仙女橋見一女人磨鐵,因問之欲為針,子明訝之。答;鐵捧磨繡針,功久自然成。遂感悟,複還山止絕項,屏人,恬神養性。三年,白日飛升。”杜光庭《錄異記》中記有一名為景知果的道人也曾隱居竇團山修道,“與虎豹同處,馴如家犬。鴉數集其肩臂之上,鳴戲為常。又有巨蛇時出,知果召而遺之,婉蜒而去。”他還在《竇團山記》中記有一名為毛意歡的道人于咸通初年(860年)來山修道。
雍正版《江油縣誌》卷上記載元代曾有道士張三豐隱于金光洞修道,便是現在所能見到的金光洞住觀道士的最早記載。原文如下:“元張真人,即張三豐,名全一,號元元子,陝西青縣人,隱太乙洞。元末黃州丁古山、馬西峰變道者冠服避亂而來,欲訪以道。三豐先入洞,二人遂留往於此……今洞內有塑像”。
除此而外,明代嘉靖年間保寧府同知葉松於壬子年(1552年)遊乾元山金光洞後曾撰有一篇《遊天倉洞記》,《龍安府志》和《江油縣誌》藝文志中均收有此文。他詳細記寫了遊洞的所見、所聞及所感。其中寫到與觀主丁氏、馬氏的對話,原文如下:“五裏抵天倉觀,扁曰‘碧雲行宮’,宮中有老子像。詢之觀主丁氏、馬氏,謂其仙人丁古山,黃州人,元末舉進土。避亂,揩鄉人馬西峰,變道者冠服蔔是洞以居,墾洞之麓以食,子孫世以為業”。看來,丁古山、馬西峰隨張三豐在此修道後繼之而為觀主,是可信然的了。若從元末算起,到此大約已繁衍七八代人了。葉氏文中還寫到此處除道土外尚住有僧人的情況:“雙柏下一老僧執瓣香迎謂曰,吾主此洞幾五十年,迎送有戒,不越此石”。雍正版《江油縣誌》卷上:“五華石,在天倉山。昔主太乙洞僧人迎送戒不越此”顯然,這時的金光洞已是道佛共居一穴了。當然,文中也涉及太乙真人、張三豐的遺:“惟石之奇,有太乙真人靜定處,有張三豐藏身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