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箕子述傳 4

《地火明夷》卦  六五,箕子之明夷


 



有了箕子朝鮮,方有衛氏朝鮮,方有漢之四郡,方有高句麗史、渤海史,從而構成了東北古史、東北民族與疆域史的基本系列,而箕子朝鮮是為中國東北史之開端。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有謂“朝鮮”即“朝日鮮明”之意,“朝”讀如“朝日”的“朝”;但在《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鮮列傳》第五十五“集解”引張晏雲︰“朝鮮有濕水、洌水、汕水,三水合為洌水,疑樂浪朝鮮取名於此也。”索隱雲︰“朝音潮,直驕反,鮮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訕。”史記中也有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


注釋1.            中國古籍[山海經-海內經]曰︰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如果北海為今天的渤海的話,有學人認為箕子朝鮮初期位今中國河北遼寧内蒙古東南部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于氏世譜》,朝鮮的鮮于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滅。


根據史記記載箕子朝鲜據說是商朝的遺臣箕子建立,典籍中最早出現朝鮮一詞的是《尚書大傳》中。 但記載箕子的這兩本古書並沒有提及箕子從中國遷徙到朝鮮或者箕子建立朝鮮的描述。一部分考古發現表明被認為是箕子封地的朝鮮(今遼東,北韓)琵琶型的銅劍在外形和金屬成分上與同期中國其他地區的類似武器有所不同,但,生活器具则大體相當。有一種觀點認為箕子朝鲜的疆界是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動的,起初與孤竹一同處於遼西地區,有遼西出土的殷晚期青銅器中,方鼎內底中心有銘文“亞侯”為佐証。後來由於燕國的強大而退居遼東和北韓。《魏略》中記載“秦開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裡,至滿潘汗為界。朝鮮遂弱”。也有一些學人認為箕子朝鲜檀君朝鲜並存。箕子朝鮮位於檀君朝鮮西部大約是今中國河北遼寧内蒙古東南部。箕子朝鮮後被衛滿朝鮮所滅。武帝時在君朝鮮西部滅了衛滿朝鮮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衝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傳位至四十一世箕準,當時為漢初天下大亂,燕、齊、趙數萬人前往避居,箕準加以安撫收留,箕子朝鮮統治了朝鮮八百多年,後來中國被秦始皇統一,但當時中國的疆域最東只達遼東鴨綠江以南仍未成為中國版圖,但不少齊燕的遺民不願為秦始皇統治,都逃入朝鮮。至漢初,為漢高祖封為燕王的盧綰在今日北京一帶起兵作反,後被漢高祖派兵平定,盧綰北逃入匈奴,其手下衛滿則帶領千名餘黨東入朝鮮,當時的朝鮮準王厚待衛滿,對他封地賞賜,但衛滿反過來借此在朝鮮培植勢力,後來不幸為燕人衛滿所殺害,王位被篡,箕氏建國約九百二十九年,遂亡


  今北韓平壤城外兔山之上仍留有箕子墓於公元前193年推翻朝鮮準王,建立衛氏朝鮮,這是朝鮮信史的第二個王國,也是由東逃入朝鮮的中國人建立。箕子的事跡在中國的史書《尚書》、《史記》、《漢書》、《三國志》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衝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是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讚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中國史籍中的朝鮮中國史籍中有「東夷」,意即東邊的弓箭手。東夷是華夏民族對東方民族的稱呼,並非單指某一族群。其認定範圍也隨之更改。從黃帝時期的山東河南一帶,到中國東北,再到日後秦漢時期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朝鮮和韓國認為:現代朝鮮人可能是東夷的一支,這從朝鮮先民對箭藝的熱愛,與日本及山東半島(齊國魯國)的先民都相似。若按此推斷,則朝鮮應有五千年歷史,但是因為缺少直接證據,中國以及日本史學界並不予以承認 


注釋2.            出於民族主義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鮮韓國學者對此段歷史的存在有一定爭議,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以及史記上是有提到箕子封朝鮮之地,不過畢竟是商朝、周朝的事,由來已久,並無法完全確定其真實性,所以個人持保留態度。附帶一提,照韓國史書『三國遺事』的說法,韓國人是人和虎交配所產下的。(壇君神話。原本一熊一虎想要變成人。熊成功變成人,虎沒有成功,最後是人虎相交而產下韓國始。)『三國遺事』有提到箕子,不過照他們的說法真正的始 祖是古朝鮮【王儉朝鮮】 魏書云 乃往二千載 有壇君王儉 立都阿斯達【經云無葉山 亦云白岳 在白州地 或云在開城東 今白岳宮是】開國號朝鮮 與高同時 古記云 昔有桓因【謂帝釋也】庶子桓雄 數意天下 貪求人世 父知子意 下視三危太伯 可以弘益人間 乃授天符印三箇 遣往理之 雄率徒三千 降於太伯山頂【即太伯今妙香山】神壇樹下 謂之神市 是謂桓雄天王也 將風伯雨師雲師 而主穀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惡 凡主人間三百六十餘事 在世理化 時有一熊一虎 同穴而居 常祈于神雄 願化爲人 時神遺靈艾一串蒜二十枚曰 爾輩食之 不見日光百日 便得人形 熊虎得而食之 忌三七日 熊得女身 虎不能忌 而不得人身 熊女者無與爲婚 故毎於壇樹下 呪願有孕 雄乃假化而婚之 孕生子 號曰壇君王儉 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唐高即位元年戊辰 則五十年丁巳 非庚寅也 疑其未實】都平壤城【今西京】 始稱朝鮮 又移都於白岳山阿斯達 又名弓【一作方】忽山 又今彌達 御國一千五百年 周虎王即位己卯 封箕子於朝鮮 壇君乃移藏唐京 後還隱於阿斯達 爲山神 壽一千九百八歳 唐裵矩傳云 高麗本孤竹國【今海州】周以封箕子爲朝鮮 漢分置三郡 謂玄菟-樂浪-帶方【北帶方】通典亦同此説【漢書則眞臨樂云四郡 今云三郡 名又不同 何耶】


考古中的朝鮮根據考古所得,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70萬年,公元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韓國和朝鮮史學家猜想朝鮮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北部而衍變而來,從公元前廿四世紀 中國大事:相傳帝堯即位。韓國大事:傳說天神桓雄受天符印降太白山頂神檀樹下,娶熊女而生子檀君王險。即位後都平壤,國號朝鮮。公元前4世紀,在北部形成了一個奴隸制國家,史稱古朝鮮。而在半島南部由土著部落形箕子朝鮮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叔叔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 國 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
衛氏朝鮮:
根據史記,燕國的將軍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並成爲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漢四郡與三韓時代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攻滅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
朝鮮三國時代:
5世紀末時朝鮮三國時代的版圖由於漢朝解體,此同時前1世紀中葉,辰國也開始解體。其舊領內出現的新羅、百濟開始日漸強盛,公元4世紀,朝鮮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前三國時期」百濟是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百濟依靠向中國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貢的方式,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
統一新羅時代佛國寺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公元660年聯合新羅攻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臺。676年,由於出現反抗以及當時唐朝還要防禦突厥的威脅,唐軍從百濟故地撤退並將該地轉交新羅,新羅最終得以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
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
    1231
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沙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蒙古佔領濟州島,結束抗蒙古戰爭。
   1280
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置征東行省,在高麗首都派遣「達魯花赤」控制高麗國政,高麗國王只能住在江華島上。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曾一度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復設征東行省,並以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覆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李氏朝鮮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70年,高麗朝貢明朝;1387年,朱元璋要進攻原東北元朝屬地,但是高麗國內仍然支持蒙古殘餘勢力,但朝內一直都有爭論是否應該歸順明朝。
1401
年,從太宗開始明朝正式冊封「朝鮮國王」。
1618
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1894
年,日本進攻駐朝鮮的清軍,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大韓帝國
18954月,清朝戰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是自主之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朝廷宣佈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同年,日本暗殺了有反日傾向的明成皇后。
1896
年,高宗在俄國支持下稱帝登極,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為韓國。
1904
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
1905
年,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1906
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
1907
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
1909
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統治時期日韓合併日本於1910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韓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擁立純宗。
朝鮮共產黨武裝抗日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鎮,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現代獨立後的內戰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於19488月成立大韓民國,1948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625朝鮮方面發動侵略韓國史稱韓戰,北韓軍起初一路勝利,將南韓軍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陸,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在這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介入。10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幫助朝鮮侵略戰,稱抗美援朝。經過反覆的拉鋸戰以後,雙方最終決定1953727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聯軍同美國主導下的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19581026,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相反,美國至今仍有軍隊駐扎在韓國。成幾個部落聯盟,沃沮馬韓辰韓弁韓。後來馬韓統一三韓,稱辰國


注釋3.              三韓馬韓、弁韓、辰韓,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其後代箕準逃至南方,三韓合。    


                 據說三韓中的「辰韓」便是箕子後代。高麗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係,


神話中的檀君朝鮮根據神話傳說,朝鮮歷史最遠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國。根據傳說2333,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後代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統治朝鮮1500年之後退位成為山神。此傳説記載於《三國遺事》之內。""的姓氏來對韓國人尋根~有點困難~因為在韓國光""姓就分成金海金氏慶州金氏咸昌金氏三個大宗~還有更多的小宗分支~若要尋根~有相當的困難~~


注釋4.              朝鮮的史籍《三國遺事》都有記載,證明最早在朝鮮半島立國的是來自中國的箕子。唐朝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廟宇,逢年遇節便祭祀他。但近代不少韓國史家可能因為民族主義作祟,有否定箕子是真有其人之說,也有指箕子並非商朝貴族而是朝鮮土著那時還沒有中國和韓國的存在,所以沒有是不是中國人的問題,就像關羽是中國人嗎?不是,他是漢帝國的將領,不要把人種跟國籍搞混了,不要將現在的國籍強加到古人身上,所以箕子中國不可以說是韓國人的祖先,充其量只能說統治過韓國,就像最早期西班牙統治過台灣,卻不能說西班牙人是台灣人的祖先,他們有他們自己的原住民,與統治者並無民族血統關係


 


 


 


箕子碑【原文】: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難,二曰法授聖,三曰化及民。
殷有仁人曰箕子,實具茲道以立於世,故孔子述六經之旨,尤殷勤焉。
當紂之時,大道悖亂,天威之動不能戒,聖人之言無所用。
進死以並命,誠仁矣,無益吾祀,故不為。委身以存祀,
誠仁矣,與亡吾國,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
與之俯仰;晦是謨范,辱於囚奴;昏而無邪,聵而不息;
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難也。
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為聖師。
周人得以序彝倫而立大典;故在書曰以箕子歸作《洪範》
,法授聖也。及封朝鮮,推道訓俗,惟德無陋,惟人無遠,
用廣殷祀,俾夷為華,化及民也。率是大道,叢於厥躬,
天地變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歟?嗚乎!當其周時未至,
箕子碑
大意:()自「凡大人之道有三」至「尤殷勤焉」,說明箕子具有大人三道。

    ()自「當紂之時」至「有行之者矣」說明箕子具有


          (如比干進死併命與微子委身存祀)二仁道。


    ()自「是用保其明哲」至「其大人歟」說明箕子的


          (正蒙難、法授聖、化及民)大人三道。


    ()自「於虖」至「其有志於斯乎」說明箕子為此,是有志於斯。


    ()自「唐某年」至「作是頌云」說明作頌的緣由


         (在嘉先生獨列於易象)。


【白話注釋】:一般說來,偉大人物立身處世的原則有三個方面:


 一:是受危難仍能保持正直的品德


 二:是將治理天下的法典傳授給聖明的君主


 三:是使人民受到教化。殷朝有位賢人叫箕子,確實具備這三方面的德行而在世上立身行事,因此孔子在概述“六經”的要旨的時候,對他特別重視。注六經(指《書》、《易》、《禮》、《樂》、《詩》、《春秋》六部,儒家經籍)
  在殷紂王那時候,大道背棄,政治混亂,天威顯示不能加以制止,聖人的教誨毫不起作用。犧牲生命以便維護天命國運,確實是一種“仁”德,只是不利於家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九蓮慈聖宮 的頭像
    九蓮慈聖宮

    九蓮慈聖宮的部落格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