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117_723471317680034_1139761165_n  

 


相傳很早以前,時值中秋佳節,月圓風清,天上適逢蟠桃盛會。

天宮眾仙,聚集瑤池,為王母娘娘祝壽。

玉皇大帝的第三愛女,赴會路過南天門,忽見人間桃源地界,一道靈光,直上九霄。

出於童心好奇,三公主步出天門,細細觀賞,竟留連忘返,觸犯天規。次日早朝,南天門守將上奏玉皇。

皇盛怒,是時太白金星急忙出班啟奏:桃源地界,將有瘟疫之災,

可令三公主下凡,以救百姓,將功補過,了此俗緣。玉皇聞奏,沉吟不語。

太白金星知玉皇有憐惜之心。複奏曰:桃林場馬家,累世陰功,可令三公主前往投胎,

又令公主之婢,投胎杜家,為馬家媳,與公主作伴。另下旨雷公電母,風伯雨師,

暗中保護,則可萬無一失。玉皇准奏。
卻說古桃源驛西去六七裏,有馬文忠府第。馬家世代忠良,為官清正,樂善好施。

是年三月十七日吉旦,生下一女,端莊秀麗,玉質瓊姿,舉家大喜。

其女生時,金光兆瑞,瑛花吐馥,故取名金項,字餘玉。

馬小姐自小伶俐過人,天文地理,琴棋書畫,無不通曉,尢精醫術。

年十三,偕嫂杜氏,上山采藥。行二十裏,但見馬德山奇峰插天,

祥雲繚繞,松鶴相親,芝蘭競秀,石燭鐘靈,好一派人間仙境!

是以留連忘返,遂萌修道之志。


馬小姐十五歲那年,鄉間瘟疫乍起,疾病蔓延,庶民遭難。

小姐生性慈悲,遂懇求雙親應允,偕嫂上馬德山結茅修道,

采藥為鄉民治病,醫術通靈,藥到病除,猶如華佗再世,未經旬日,

瘟疫斂跡。鄉民皆以為神仙下凡,非常感激!
馬小姐十七歲時,其父受奸臣陷害,含冤入獄。小姐得知,急到岩下掏蜜洞,

取得石乳十八擔,領十八壯士,星夜上京獻蜜,為父鳴冤。皇上品石乳如啜甘露,

嘉其忠孝,遂赦馬文忠無罪,且冊封小姐為“和豐公主”。時值中秋,馬小姐忠孝美名,被傳為佳話。


  翌年,馬小姐出落得婷婷玉立,她才貌雙全,皇帝意欲為她招駙馬。

馬文忠得知此事,急歸家與愛女商議。公主無心富貴,又恐聖命難違,

心生一計,請父親自焚府第,帶領全家遁跡他鄉,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馬公主嫂杜氏,在百丈岩煉成三身化境。是日屈指一算,知聖旨將下,

其嫂杜氏,應得蛇形天子地,便讓嫂往東去鎮正穴,

並告之曰:“若見向天燭火起時,又聞溪流吼三聲,即時坐化。”馬公主也沐浴齋戒,寂然登仙。


  是日差官奉旨,來到桃林場,見馬家焚燼,遂上百丈岩訪馬公主。

但見祥雲靄靄,神燭煌煌,千鶴拜舞,百里馨香,知公主已成正果,急回朝複旨。

皇帝聞奏,感歎不已,遂下旨建馬氏廟,命名“公主殿”;並將馬氏真身,裝佛奉祀。

此事傳開,鄉民震慨,投工建廟,踴躍爭先。馬氏廟建成,海內外遊客結隊參謁,香火日盛,冠絕永邑。

千百年來,雖歷經滄桑,然得鄉民保護,現鎮殿的仙媽,仍是馬氏的正身。

杜氏仙媽另由鄉民主廟奉祀,取廟名“水吼宮”,香火千秋不替。


  “隱隱青峰畫不成,煙雲來去豈無情?蓬萊三島誰曾適,醉此鶯聲共鶴聲”。

百丈仙山,人間奇境,傳奇益盛,妙趣盎然。


馬公主得道之時,皇帝嘉其忠孝,下旨建廟而顯赫四方。此第一顯也。


  不久,皇后臨盆之時,不幸難產,宮中太醫束手無策,皇后母子生命垂危。

皇上心急如焚,只好默禱上天,祈求母子平安。禱畢未及一刻,

只聽“哇”的一聲,生下太子,母子安然。禱告如此靈驗,皇帝心想必有緣由,

遂問皇后,後曰:“當時見一白衣仙女,手捧一杯甘露,令妾飲下,片刻即產太子。

妾問仙子仙山何處,但雲‘馬氏’二字,轉眼不見。”皇帝知是公主顯聖,此第二顯也。


又有一回,金鑾殿起火,正當危急之際,忽見一白衣仙女,手執定扇,從雲頭降下,

連扇三下,大火即滅。眾宮人急忙跪拜,抬頭時見仙子飄然而去,寶扇卻留在地上。

宮人急將寶扇拾起,獻與皇帝。皇帝開扇一觀,有詩一首:“父皇收義女,三扇報君恩。

百丈仙人府,何勞萬乘尊。”皇帝即知又是公主顯聖,龍顏大悅,再下旨用七寶銅鑄“聖旨”牌,

敕封公主為“三顯真仙”,差官把兩幅金匾送到百丈岩,馬氏身後備極恩榮。此第三顯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