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報告之太極尺功法二十四式-氣學與養生
書目:太極尺功法二十四式-氣學與養生
作者: 鄭素春 教授、 莊宏誼 教授
導讀者:云家軒
第一篇著重理論。提到因為中國傳統醫學與道教煉養者皆重視「氣」,認為人是天合氣而生,若氣散則人亡。因此,在修煉養生上特別強調「氣」的鍛煉,稱氣、與精、神為生命的三寶。氣功的健身效果也得到西方醫學的肯定。此篇的目的在介紹中國傳統的「氣」之學,從修煉的基本觀念,人體的認識、陰陽五行的大小宇宙觀到傳統的導引、行氣及靜坐功法要訣。
導論一開始即提及莊子以為:「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說明了人之生、死是自然現象,而生命的本身沒有什麼好擔憂的。《莊子.達生》又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閟知之所無奈何。…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因此,對於通達生命實情的人,不必勉強去做他生命本身無法做到的事,也不必去做智力所無可奈何的事。
然而,也有許多人對於生命的態度並不是放任其自然的。大抵上,人由於對「生」的渴望而求助於醫學;出於對「死」的恐懼而信奉宗教。可以說,醫學與宗教,兩者在生理與心理上給予人實質上的療效以及在心靈上產生撫慰的作用。
而中國養生學的優點和特色是經常體現在其成熟的理論和豐富的實踐方法上。本書的目的就在介紹基礎的氣功和養生學。
接下來將簡略介紹「形神」、「精氣神」、「經絡」、「導引」、「行氣」、「胎息」、「靜坐」幾個重要知識:
從形神修養的基本觀念來說,大多數人都想要長命百歲、盡享天年。而有關延長壽命的概念,來自於人們以為形體和精神的合一,是「生」的象徵。而當形神分離,也就是精神出離肉體回不來的時候,就是一種「死亡」的形式,亦即是「靈魂」的觀念。為此,要靠日常的攝養、吸收適當的食物營養,並且從事適度的運動來養生。
「養形」指的主要是生理的狀態,包含氣血、骨髓、經絡、臟腑、津液等的強健與規律的運作。「養神」指的主要是心理上的精神狀態,包含魂、神、意、魄、志五種精神的活動,化為喜悅、憤怒、思慮、憂悲、驚恐等七種情緒的表現。而形神的修養在中國歷史上經過長期的發展後,演變為修鍊人身精、氣、神三寶的學說。
書中定義的「精」是構成人體與維持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氣」是一種極微小與動態的精微物質,構成與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對精、血、津液等具有新陳代謝與相互轉化的功能;「神」是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思想、感情與意識活動。
在氣的內涵與養生中,《四氣調神大論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交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 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 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池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匪,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說明要順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變化來調攝精神,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
「氣」在人體內,含有元、宗、營、衛四種氣的生理意義和不同的功能。
「元氣」又稱腎氣或中氣,來自父母的先天之氣,可比喻為原始之氣,為人體生長發育之動力。
「宗氣」出自胸中,是飲食水穀所生化之氣與吸入的新鮮空氣結合而成,主管含有氧氣的血液循環,是驅動心脈運轉流行,使呼吸漲落的動力物質狀態,是生命之氣的重要組成部分。
「營氣」是宗氣貫入血脈的營養之氣,行於脈中,又稱陰氣,由水谷之精華運化組成,作用在調和五臟,並使六脈的代謝功能加強,主管血液中養分的運輸。
「衛氣」是宗氣宣發於脈外的氣,行於脈處,又稱陽氣,作用在於保持筋肉之中持續恒定的溫度、皮膚功能充實完善,同時排除體內有害的氣,為防禦外「邪」的抵抗力。
「經絡」為人體各部之間密切的聯繫,是早在兩千年前,中國人就已經發現的事實。人體內氣的循環,有所謂「大、小周天」的路線。一般地說,小周天是以身體為主,包含人體內的一些經絡,用來聯繫八脈。大周天則包含了人體內的奇經八脈和手足的經絡十二條。而經絡的聯繫作用,表現為一種傳導的功能,藉由經絡的分布與聯繫,不同內臟的生理活動和病理改變,可以反映到體表一定的部位上來。
「導引」是肢體的柔軟體操,結合了適當的動作牽引和意念貫注,以有助於暢行週身的血氣,其動作就是透過服體的俯、仰、屈、伸等牽引的動作,來延長呼吸、拖緩氣息,以義性修身、鍛鍊體魄的方法。其中選五离戲、八段錦簡略介紹之。
「行氣」亦稱煉氣、食氣、服氣,是一種以呼吸吐納為主的內煉養生法。唐代道士張果著《太上九要心印妙經》:
精散為氣,氣結成神,鍊神合道,道法自然。因道建法,法就顯術,分而為三,混而為一。一者精也,精乃元氣之母,人之本也。在身為氣,在骨為髓,在意為神,皆精之化也。蓋萬物皆稟一氣,因氣造化五行,五行即五穀也,五穀之氣入於臟腑,精住丹田,精者人之本也,是以聖人返其本而還其元,此乃返本還元之道也。
鍊氣之要,在調身、調心和調息。調身的要領在「鬆」;調心在「靜」;調息在「呼吸」。書中亦提及行氣路線、飲食等…,使讀者可輕易瞭解。
「胎息」是鍊氣至深入程度,可以不用鼻口呼吸,全靠腹中內氣在體內氤氳潛行,如嬰兒在母胎中不用鼻口呼吸一樣。這是道教從逆返先的理論出發,認為鍊氣到無鼻息出入、返還嬰兒在母胎中之狀態時,就能返本歸元,長生不死,故視「胎息」為修仙之至要與最高之鵠的。達此境界時,人體各部生理機能將極大限度的減緩運用節奏,新陳代謝過程將極度放慢,身體各部器官將得到全面徹底休息,其結果必將使人體生理機制得到調節,器官功能得到改善與增強,從而收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靜坐」在道教修煉中又名打坐,它是整個協調身、心的進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靜坐。如果能夠每天靜坐個十分鐘或更久一點,讓自己的身、心鬆弛一下,除了可以解除疲倦感外,更能夠將體內散失的能量重新加以補充,減湲身體的老化,其目的在使人心清意靜,精氣神達到美好狀態,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在談到「靜坐」時,亦將先前書中所提及到的觀念,如「陰陽」、「五行」、「經絡」、「形精氣神」帶入,證明所有的觀念是有相關連的,缺一不可。
第二篇是一種身心鍛鍊的實踐,以圖片、文字說明太極尺功法二十四式。此篇幅中,將太極尺初階八法、中階八法、高階八法一一以圖片與文字說明得清楚易懂,讓讀者可輕易進入狀況,可說是太極尺功法二十四式的入門書。如在介紹「太極起勢」時,還貼心地將預備式、動作條列說明,亦將其感覺、功效及注意事項寫明,可讓讀者避免錯誤。
結論
書中提及許多有關氣學的知識,如經絡、陰陽五行、手足導引、行氣法、胎息法、靜坐等基礎理論的部分,使讀者在實踐與理論並行下學習,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亦提及許多養生的方法,如服氣、胎息、內視、寶精、行炁、調攝精神、氣功、導引、八段錦、太極拳、易筋經、五离戲、按摩、推拿以及外治的方法如拔罐、食療、日常攝養、個人衛生等,供讀者有不同的參考,進而挑選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書中也將精、氣、神的概念整理的透徹。其中提到精、氣、神是一而三、三而一的組成。修道養生家認為三者的修鍊有一定的次第,即鍊精化氣-鍊氣化神-鍊神還虛。在鍊精方面,首重節制情慾、固守精血。在鍊氣、鍊神方面,往往藉助導引、行氣的鍛鍊和齋戒、靜坐等方法來凝神聚氣,提高精神的層次,提昇生命的品質。
氣功的分類方法亦是多樣。從動作上分,有動功和靜功之別。從姿勢上分,有立式、坐式、行走式等。從功能上分,則有治病功法和養生功法。其作用在透過動態的肢體動作、或透過靜功的意念來暢通全身的氣血循環。其中「太極尺養生功法二十四式」就是以道教太極圖所蘊涵的意義,如圓、陰陽兩儀、太極曲線等作為運動的理論根據。經由太極尺功法的演練,一方面使全身氣血流暢,身體更加強健;一方面能逐步領會人體的太極以達成陰陽和諧、人與自然合一的境界。其內養和外練兼俱,是一種「以動求靜、動靜合一」功法。基本姿勢為含胸、沉肩、墜肘、下腰、兩膝微屈,並且氣沉丹田。透過變動的姿勢,不斷替換人體的重心,以取得平衡。在取得重心的平衡與穩定後,由輕微緩慢而有規律的意識動作,導引體內自發的能量-氣的流暢。
一般而言,鍊氣必定配合養性,才能達成身、心一致的鍛鍊,可是心神意志的鍛鍊,是氣功訓練中較為困難的一步,不僅要擺脫各種欲念貪求的束縛,而且經常要保持頭腦清醒、念念分明,使自已心神處於恬淡自在的境界,才能使心神內固、五臟六腑調和,使身心和諧強健。
在下篇中提及的太極尺功法初階、中階、高階共二十四式,將步驟、動作一一以圖片、文字說明,淺而易懂。亦將每項功法之預備式、感覺、功效及注意事項一一點明,可讓讀者更快速進入狀況,避免錯誤,真的是一本好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