酗酒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過去在西方先進國家的報告中指出,內科病房裡約四分之一的病人有酗酒的問題,亞洲國家近年來也漸漸面臨同樣的問題,即使台灣也不例外,雖然目前沒有詳細的流行病學統計,但是酗酒人口顯然較十年前增加許多,而因為酗酒導致器官傷害而住院的病人也的確越來越多。



什麼樣的人可稱為酗酒?





簡單的說,只要是因為喝酒過多而造成對自己或對他人的傷害,就可稱之為酗酒。一人獨飲的行為也是酗酒的重要徵兆之一,由此可推知古代大詩人李白「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的獨飲情況可能已經到了酗酒的地步。



醫學上把酗酒者又再分為酒精濫用與酒精依賴兩個類別,酒精濫用則涵蓋較廣的狀況,比如說醉酒後鬧事或酒後駕車肇事都包括在內。根據台大醫院1990年的統計指出,台灣地區酒精濫用者佔人口5%,酒精依賴者佔人口2%。當時同步參與研究的韓國,其酒精濫用者佔人口14%,酒精依賴者佔人口9%。美國之酒精濫用者佔人口8%,酒精依賴者佔人口9%。



酗酒精依賴者的特徵:



●縱使知道喝酒有害健康或已因酗酒造成身體傷害仍繼續喝酒。





●有戒酒意念但無法做到。





●放棄本身的重要學業、職業,先喝酒再去執行工作。





●花許多時間與金錢去尋找酒。





●喝酒量越來越大。





●停止喝酒或減少喝酒就發生顫抖、抽搐或幻視幻聽。





●原來的酒精量不能達到預期效果而需喝得更多。





酗酒行為分類





酗酒行為可以簡單的分為兩型:



第一型的酗酒者,開始酗酒的年齡較晚,通常在二十五歲以後,男女均有,百分之七十五的酗酒者屬這類型。這類酗酒者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受遺傳影響較少,所以戒酒較易成功,也比較少有犯罪傾向。



第二型的酗酒行為發生年齡早於二十五歲,相當多是國中或國中畢業就開始喝酒,而且幾乎都是男性,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傾向,常常這類的酗酒者,其父親也都同為酒鬼。這一類型的患者戒酒不易成功,也常有犯罪傾向,所以若是週遭友人年紀輕輕就發生酗酒行為,可以推測他未來的生活就是以酒為重心,如同吸毒的患者一般,戒除相當不易,而且其學業、工作,甚至婚姻都會受嚴重影響,同時也因為如此,他們常漸漸變成社會的邊緣人或者遊民。的患者,也可能會發生肝硬化合併食道靜脈瘤破裂大吐血。



酗酒並非單純醫療問題





其實,酗酒不僅是醫療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因為一位酗酒者的背後常常都有一個不美滿的婚姻或一個破碎的家庭,而酒精的戒斷並不比毒品的戒斷容易,身體損傷也嚇不住這些酗酒者,這些酗酒者常有心癮及身癮的問題,道德勸說幾乎完全無效,市面上又還沒有效果顯著的戒酒藥。因此,酗酒問題從某個角度看甚至比慢性B型及C型肝炎還可怕。現在有一些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戒酒藥物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中,期待這些新藥物的問世能帶給酗酒者新生的希望。


參考資料 http://www.buddhanet.com.tw/poison/drunk/drunk2_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