酗酒


 


什麼樣的人可稱為酗酒?
簡單的說,只要是因為喝酒過多而造成對自己或對他人的傷害,就可稱之為酗酒。一人獨飲的行為也是酗酒的重要徵兆之一,由此可推知古代大詩人李白「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的獨飲情況可能已經到了酗酒的地步。


醫學上把酗酒者又再分為酒精濫用與酒精依賴兩個類別,酒精濫用則涵蓋較廣的狀況,比如說醉酒後鬧事或酒後駕車肇事都包括在內。根據台大醫院1990年的統計指出,台灣地區酒精濫用者佔人口5%,酒精依賴者佔人口2%。當時同步參與研究的韓國,其酒精濫用者佔人口14%,酒精依賴者佔人口9%。美國之酒精濫用者佔人口8%,酒精依賴者佔人口9%。





酗酒精依賴者的特徵:

●縱使知道喝酒有害健康或已因酗酒造成身體傷害仍繼續喝酒。
●有戒酒意念但無法做到。
●放棄本身的重要學業、職業,先喝酒再去執行工作。
●花許多時間與金錢去尋找酒。
●喝酒量越來越大。
●停止喝酒或減少喝酒就發生顫抖、抽搐或幻視幻聽。
●原來的酒精量不能達到預期效果而需喝得更多。



酗酒行為分類
酗酒行為可以簡單的分為兩型:


第一型的酗酒者,開始酗酒的年齡較晚,通常在二十五歲以後,男女均有,百分之七十五的酗酒者屬這類型。這類酗酒者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受遺傳影響較少,所以戒酒較易成功,也比較少有犯罪傾向。


第二型的酗酒行為發生年齡早於二十五歲,相當多是國中或國中畢業就開始喝酒,而且幾乎都是男性,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傾向,常常這類的酗酒者,其父親也都同為酒鬼。這一類型的患者戒酒不易成功,也常有犯罪傾向,所以若是週遭友人年紀輕輕就發生酗酒行為,可以推測他未來的生活就是以酒為重心,如同吸毒的患者一般,戒除相當不易,而且其學業、工作,甚至婚姻都會受嚴重影響,同時也因為如此,他們常漸漸變成社會的邊緣人或者遊民。的患者,也可能會發生肝硬化合併食道靜脈瘤破裂大吐血。



  • 酗酒的形成原因:

    生物因素:
    酒精在代謝過程中所產的中間產物-乙醛、若未能快速代謝而積聚、因其毒性剌激交感神經、使血管擴張、身體潮紅發熱、心悸、頭暈、胃部灼熱、站立不穩等不舒服的感覺、而不想再多喝。此乃其乙醛去氫功能低下所致。但在我國有一半人,其代謝功能相當好、相對喝的量也較多、較易酗酒。有其家族性。

    心理因素:酒精能抑制自我控制力、因而暫時舒解焦慮或外在壓力。但個性較衝動、自信心低、充滿不安全感或人際關係不良的人,在面對挫折、困難及情緒困擾時,酒因取得容易、常被用作暫時解脫之物。但一再的使用,終將走上酗酒之路。

    社會因素:今日的工商社會,家庭或朋友聚會、商業往來飯局,酒往往是必備的。加上我國勸酒、乾杯的文化無形中、酒精消耗量大增,酗酒率亦不斷昇高。若從小來自破碎家庭,歷經極不安全的兒童期較易在成年時酗酒。常接觸酒類的職業人員、需頻繁交際的商人、具高度壓力的職業如醫師、以及疏離正常社交的職業如船員等均是酗酒的高危險群。偏遠地區、缺乏休閒活動,亦較易發生酗酒現象。面臨社會重大變遷、社經地位改變、或遭受重大創傷如天災後,酗酒亦明顯升高。


    酗酒的影響

    意外事故: 過量飲酒因衝動、控制力差而易與人發生衝突、受傷甚至死亡。酒後駕車發生意外之機會快速上升。

    長期酗酒則產生多樣身體及心理疾病。

    酗酒造成精神不集中、影響工作效率,導致同事和老板無法接受而走上失業之途。家庭爭吵不斷上演,家人從勸導、鼓勵到失望、放棄,婚姻不保甚至家庭破裂。

    酗酒者常無工作,終日荅禫縳,朋友逐步疏離更加深其挫折感而自暴自棄、形成惡化循環,進而社會功能嚴重退縮。

    酗酒者因控制力差、衝動,容易發生暴力事件、或因經濟困難而偷竊等犯罪行為。



長期大量飲酒的影響


1.肝臟傷害:脂肪堆積在肝臟引起脂肪肝。


2.胃潰瘍:可引起胃出血而危及生命。


3.神經系統傷害:
譬如周邊神經病變。


4.大腦皮質萎縮:有報告顯示部份慢性酒癮者的大腦皮質有萎縮現象,也有部份病人有智力衰退的跡象。


5.酒精性胎兒徵候群:酒精在胎兒體內代謝和排泄速率較慢,對發育中的胎兒造成各種傷害,包括胎兒畸型、胎死腹中、生長遲滯及行為缺陷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