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發展史-調營犒賞】網路轉載~~~~

道教創立之發展史: 
1.中國上古史(B.C.5000至4000)玉皇五帝至黃帝軒轅氏,可稱為道教學術思想之遠古淵源。 

2.唐堯、虞舜、夏禹三代(B.C.2300-2200),是道教學術思想的胚胎期。政治與宗教互為體用,是君道師道合一的時期 

3.商湯到西周(B.C.1800-1700),是道教學術思想的充實階段。儒道不分家,天人、鬼神之宗教信仰萌芽期。 

4.春秋、戰國(B.C.722-222 ),儒家與道家各立門戶,後世道教與道家之學術思想開始分野,諸子百家學說門庭分立。 

5.秦、漢至二國時期(B.C.222-280A.D.),是道教學術思想孕育階段。諸子百家學術思想,從繁而簡,分而又合。巫術與巫師思想興起,配合順天應人的天人合一信仰。帝王政權是天命所託付的思想大為鼎盛。

6.漢末、魏、晉時期(280-419A.D.),巫術與巫師和道教的宗教思想融合在一起,是道教成長時期。 

7.南北朝時期(419-588A.D. ),因佛教的輸入,引發民族意識的覺醒,產生本土文化運動,極力地建立自己的宗教,藉以抗拒外來的文化思想。這段時間可稱道教的擴張期。 

8.唐朝(588-906A.D. ),是道教正式建立的時期。唐朝開國,唐高祖李淵即尊奉道教為國教,道教地位確定且深植根柢。但唐太宗貞觀二十年 ,佛教的名僧玄裝至印度取經回,佛教興起,常與道教對立,互爭地位。 

9.宋代以後,經過元、明、清三個朝代(909-1900A.D.)道教產生複雜的演變。宋徽宗篤信道士巫術,造成道教在宋史上的污點。到宋真宗信道教後,正統道教已邁入道、佛合一,禪道同參的途徑。

元代立國之初,朝廷內外,雖篤信西藏密宗喇嘛教,但對世居龍虎山的天師道,尚能循宋代故事,加以敕封,而正名為正乙教主。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時期傾慕道教傳聞,在湖北省武當山設立道教勝地。清代的政治,到康熙時代以「外示儒術,內用黃老」為治國最高原則。

代表正統的道教:北宗「全真道」與張天師世系的正乙派還受到相當的尊重。到滿清中葉十九世紀以後,因受西洋文化的思想輸入的影響,道教則逐漸衰落,一蹶至今,尚未重新振起。

◎犒賞官兵:「犒將」 
  
民間俗信神明統轄有各部兵將,鎮守角頭四方,各項地方重大祭典,或出巡進香前必須召回兵將加以犒賞,這就是俗稱的「犒將」儀式。   

「犒將」多在祭典前三天舉行,中午由爐主及民眾準備供品在天台桌前祭拜隨「欽差」前來的「天兵天將」;下午則在廟前擺設供品,由法師行「調營」、「犒賞」儀式,以慰勞神兵神將,並為王爺出巡做準備。 

「一打天門開,二打地戶裂,三打召請五營兵馬速到壇前」。

調營亦稱「調營」、「踏營」;即調動東南西北中五方諸路的神將神兵:
東營青旗九夷軍、南營紅旗八蠻軍、
西營白旗六戎軍、北營黑旗五狄軍、
中營黃旗三秦軍。

各旗旗色自古即按五行方位而來;透過法師的招調禮儀,依序前來向主神問安,而後主神以美酒佳餚舉行犒賞,得個賓主盡歡之意。 

進香團或參香團所進行「調營」主要目的:
在請求借用該廟宇之神將神兵,以便增強分靈廟宇之神力。因此在進香過程的「交香」前必須先進行「調營」儀式。

調營由法師欽旨執行,此時法師的身分就似指揮官,因法師多在頭上綁紅色布條,故稱「紅頭法師」;肩膀披掛著麻繩編製的法索,口唸咒語發號司令,並時而吹牛質號角;手持青、紅、白、黑、黃五色令旗,表示調動五營神將,而乩童則手持五寶操演。 

調營係按照東、南、西、北、中之順序來調動各營神將,調動各營神將神兵除向其問安、犒賞外,法師並以「擲筊」請示是否應允出借神兵,若出現「聖杯」,即出現一反一正時,即表示應允,則完成該營之調營儀式,待五營皆蒙應允後,調營之儀式才正式結束。

然而,當今台灣在速食文化影響下,地方廟裡的各種傳統法式已漸失佚,年輕人已經不再深入追蹤學習瞭解,目前完整的吊營犒賞科儀,除部分熱心奉獻的人,還得以傳續維持外,想保留這項民俗文化與信仰面貌,也許該做另一番的逆向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