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間信仰-五營有好幾種組合】網路轉載~~~~

所謂五營即廟宇周遭的五座小營寨,一般高度都在一公尺之下,有者甚至沒有建物,只簡單地豎立一支竹符作為營寨的代表,竹符的長度通常約為五、六十公分,有時會超過一公尺,竹節上貼有一張符,竹節的頂端綁著紅布,竹身以朱砂或刻或寫上一些字及符號圖形,近年來隨著民生的富裕,許多簡陋的五營已被改建,其高度超過二、三公尺以上,外觀上看起來儼然是一間小廟,可是裏面卻未供奉任何神像,僅擺著令旗、令牌、權杖、竹符、金紙、香爐等,這就是五營。

◎小祠式五營
◎露天式的五營
◎五營內令牌與五營頭

在五營裡器物的擺設中,令旗、令牌、權杖、竹符、金紙、香爐等並非樣樣俱全,時而只有香爐,時而只有令旗,時而只有令牌,但因為竹符為營寨的主體,所以臺灣民間所安設的五營裡很少不插置或擺設竹符。

為何要置放竹符呢?
因為五營就是五個方位的兵營,而「符」其實本來就是古代朝廷傳遞命令或者是徵兵調將所用的一種憑證,材質以金、玉、銅、木、竹等製成,君王與人臣雙方各執一半,驗證真假時必須兩片合之。

《說文》:「符,信也。漢制以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即將竹片分成兩邊,作為下令或調兵遣將的憑證,如果兩邊核對無疑,即所謂的「符合」,方可聽受命令。

《漢書‧文帝紀》:「為銅虎符竹使符。
注:應劭曰: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虎竹又稱虎符,是虎形的兵符,可見國家君王要派兵必須遣使攜符,到所要調用部隊的郡城去合符,若未經合符,則君令是可以不受的。所以用竹節書畫或張貼符籙就可當作傳遞命令或者是徵兵調將的信物的一種象徵。

《各種竹符》

五營因為是廟宇駐守在當地五個方位的部隊﹙神兵﹚,因此除了孔子、文昌帝君、有應公﹙如十八王公、百姓公、萬善公﹚、福德正神等不帶兵的文廟、陰廟、土地公廟以外,無論鄉間或都市,一般廟宇都會在距廟宇數百公尺之內的範圍置設五營,分別於五個方位安置東營、南營、中營、西營、北營,當然都市可能會因為土地取得困難與交通問題,不像鄉間置設那麼普遍。

《各種露天的五營營頭》

五營的設置不但與道教及中國傳統的五行觀念、十天干、十二地支相結合,也與二十八星宿所構成的「四象(四靈)」、一年「四時(四季)」的時序相契。其配置如下:
 
東營 方位在東。東方甲乙屬木。
木屬青色。東為青龍。時節為春。

南營 方位在南。南方丙丁屬火。
火屬赤色。南為朱雀。時節為夏。

中 方位在中。中方戊己屬土。
土屬黃色。中為麒麟。時節為季夏。

西營 方位在西。西方庚辛屬金。
金屬白色。西為白虎。時節為秋。

北營 方位在北。北方壬癸屬水。
水屬黑色。北為玄武。時節為冬。

另外五營所統領的神兵也與漢人的「中原」思想淵源密切,在臺灣民間五營的配置上,東營的神兵有九萬九千,部隊叫做「九夷軍」,南營的神兵有八萬八千,部隊叫做「八蠻軍」,中營的神兵有三萬三千,部隊叫做「三秦軍」,西營的神兵有六萬六千,部隊叫做「六戎軍」,北營的神兵有五萬五千,部隊叫做「五狄軍」。

這正是中國古代中原思想的寫照,因為中國自古就有「夷夏之分」,凡是非我族類的四周外族就被定名,東方的外族叫做「夷族」,南方的外族叫做「蠻族」,西方的外族叫做「戎族」,北方的外族叫做「狄族」。

而這四方的外族原本是造成「中」國「外」患的主要來源,但在民間信仰與風俗的五營系統裏反而成為「中」國派駐在東、南、西、北四方的守衛隊。

也因此在五營之中,象徵四方外族的四營是接受象徵中原的中營所管轄與指揮的,當然四營也各有自己營隊的「營長」,東營「營長」是張基清,南營「營長」是蕭其明,西營「營長」是劉武秀,北營「營長」是連忠宮,因此在東營竹符上會書有張聖者鎮守東方驅邪押煞、南營竹符上會書有蕭聖者鎮守南方驅邪押煞、西營竹符上會書有劉聖者鎮守西方驅邪押煞、北營竹符上會有連聖者鎮守北方驅邪押煞等字樣,唯獨例外的是中營,中營的「營長」一般不寫成「聖者」,而寫成「元帥」,因為中營是五營的總指揮官,所以才寫成李「元帥」領鎮中方,李元帥就是一般俗稱三太子、中壇元帥的李哪吒,李哪吒除負有鎮守中方之責外,也是五營系統裏的最高統帥。

《各種非露天的五營營頭》

因為五方中央最尊,統領四方,所以代表中央之色的黃色就凌駕代表四方的四色,而成為「中」國人最崇尚的顏色,以黃色做成的龍袍即使是將領級的官員也不可任意「黃袍加身」,因為只有貴為天子才可穿黃龍袍。

然而黃色之所以成為中國人最崇敬的顏色,學者們的看法相當分歧,主要的見解如下:

清代劉師培認為,古代中國人民為黃種人,即所謂的「黃民」,黃帝正是黃民所尊奉之帝王。大陸淮陰師範學院的學者蕭兵認為,因黃色介於黑、白、赤、橙四色之間,是一種「中和之色」。

臺灣中央研究院著名的人類學者張光直則認為,黃色之所以成為中國之色與黃土高原的文明有關。他說黃土高原為中國古代文明的核心區域,是炎黃子孫生活的根據地,自然地黃色就成為最尊貴的顏色,後來甚至成為帝王象徵的專屬顏色。

筆者認為,黃色之所以成為中國人最崇敬的顏色,必須從兩個層面來考察:第一是古代中國人民對土地的崇敬與感謝。中國古代的農夫莊稼者參與蠟祭時必須穿黃衣戴黃冠。

《禮記‧郊特牲》曰:「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黃衣黃冠而祭,息田夫也」。所謂蠟就是古代於年終之時,祭祀天地萬物的一種大型的祭典,由衷地對天地萬物敬謝,以示人民的仁至義盡。然則農民蠟祭時何以須穿戴黃衣黃冠呢?

《說文解字》曰:「黃,地之色也」。

《易‧坤‧文言》曰:「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即因土地色黃且是萬物孳生的源頭,祭敬土地即祭敬萬物,故由對大地的崇敬轉而對黃色的尊崇。

◎各種五營旗
東營青色 北營黑色
南營赤色 西營白色
中營黃色

《是五行學說的影響》

古代陰陽家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元素構成,五行相生相剋的學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十分盛行,黃色雖是土之顏色,但此土所指者乃方位在中央之土,而非四方之土。

《論橫‧驗符》曰:「黃為土色,位在中央」。

《漢書‧律曆志》云:「黃,中之色也」。

《詩經‧綠衣》曰:「黃,中央之正色也」。

《禮記‧月令》亦載:「中央土,其色黃,其神黃帝」。既然中央方位是黃色,其神叫做黃帝;當然其他四個方位也有各自所屬的顏色與神祇。《周禮‧天官‧太宰》就有「祀五帝」之語,即祭祀五方之帝王神祇。唐代賈公彥注疏說:「五帝者,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

東、南、西、北四方分別由青、赤、白、黑四色、四帝所掌,可見五色與五方自古以來就有一套對應關係,《禮記‧禮運》:「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

孔穎達疏:「五色,謂青、赤、黃、白、黑,據五方也」。
而且古人還認為五色才是「正色」,其他顏色被認是「間色」,位居五方之中方的黃色,處於「正色」之「樞紐」要位,無怪乎中國人民自古即對黃色崇敬不已。

黃色既是屬於「中央土」的正色,有別於周遭「四夷」的諸色,逐鹿「中」原、取得「中」國政權的皇帝,自然會藉著「正」統思想來強化並確認黃色神聖性與不可侵犯。

再觀五營令旗或竹符的擺設亦是如此,以中央為最尊,即放置在小神轎﹙鄻轎﹚的五色旗,即五支令旗並列之時,最中央﹙第三支﹚的一定是黃色令旗,竹符的安置也是相同之理,在五支並列的竹符之中,象徵鎮守中方與統帥四方的竹符必然置於最中央,上面書寫著中壇元帥李挪吒、李元帥等字。

五營何時開始成為廟宇主要祀神的五方守衛營隊,雖已難以考知,但是古代以五行之說來配合兵法戰爭的作法與理論,應該是對廟宇置設五營產生一定的啟示或影響。

《鶡冠子‧天權篇》:「兵有符而道有驗,……制以五行,左木、右金、前火、後水、中土。營軍陳士,不失其宜,五度既正,無事不舉。招搖在上,繕者作下,取法於天,四時求象。春用蒼龍、夏用赤鳥、秋用白虎、冬用玄武,天地已得,何物不可? 宰理之所居謂之地,神之所形謂之天」。

意思是說,營軍的佈置,均應依左木、右金、前火、後水、中土的原則來陳設,以得地利;並且要取法於天象四時,依春蒼龍、夏赤鳥、秋白虎、冬玄武之形象來佈陣,以知天時,則兵戰之事,無事不勝。可見營兵的配置須與五行相結合,自古已然。

《各種的五營相關塑像》

緣在醫學未昌明之年代,在惡疫盛行蔓延時,庶民相信可藉著神明統率著五方神兵,與疫鬼惡魔展開激戰,稱為「調營」。此法術為兩回合,第一調稱「文營」,由持令旗的法師指揮其下五名乩童各持五色旗互相調動;第二調稱「武營」,由持劍者二人、持淨鞭者二人、持刺球者二人隨法師之指揮及鑼鼓聲踏步舞蹈,以調請五方兵營之神兵神將及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來除疫鎮煞 。

其驅邪除疫的儀式有三個主要過程:

首先是「放軍」,即由乩童代替主神將五色令旗方別安插在五營或五方,以示已將神兵部署完成;其次是「犒軍」,一般家庭於每月的初一與十五、商家於初二與十六,備好酒菜祭拜,以示犒賞慰勞五方軍兵的辛勞;最後是「收軍」,即在年終之時,備酒食大祭拜,以示答謝神兵一年來的勞苦,並請求神兵撤退。

值得注意的是,東、南、中、西、北五營的兵員配置上,分別是九、八、三、六、五,顯然與古時五行木、火、土、金、水所相對應的五數八、七、五、九、六的數目字是不符合的,這正是道教傳播分散到民間各地之後,隨著時空轉化,內容也隨之發生以訛傳訛或變異的現象,為鄉野道教信俗所經常可見。

總之,五營置設的重點在於竹符,安置竹符具有兩大象徵意義,一是政治層次的,因符在古代為朝廷下達命令或調兵遣將的憑證信物,故藉此可引申廟宇所祀奉的主神一如朝廷中央,無事時可令五營兵馬駐防五方,有事時則可隨時徵調爭戰。

二是信俗層次的,符是道教信仰與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由符號、文字、圖案三者構成,而且符本身具有很強的咒術性質,所以五營內部的擺置乃以竹符為主體,令旗、權杖則居於次要地位,這是觀察五營信俗的一大重點。

註1:
其實,依照「安五營兵法」,五營可分成上五營、中五營、下五營三大系統。上五營是張、蕭、李、劉、連五聖者的系統,中五營是溫、康、趙、馬、侯五元帥的系統,下五營是安奉陰將,即俗稱五鬼兵頭,此種法術稱為「五鬼陰兵法」,屬於一種邪法,多在有應公廟等祀奉無主孤魂的廟宇備牲禮祭拜,並催唸五鬼陰兵咒,焚化五鬼符(符上畫有五個鬼像),踏五鬼鬥法,尤有甚者則擺設陰壇,至有應公廟掘取骷髏頭五粒,以木頭雕塑人頭偶像五尊,漆以青、赤、黃、白、黑五色,此即五鬼兵頭。

註2:
相生之說為: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剋之說為:
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在朝代的更替上五行相剋之說也為戰國末年陰陽家鄒衍加以應用,認為黃帝﹙包括堯、舜﹚為土德,夏禹為木德(木剋土),殷商為金德(金剋木),周為火德(火剋金),所以繼周而代之的一定是水德(水剋火),此理論稱為「五德終始」或「五德轉移」。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

可見秦受到五行相剋之說深刻的影響,而自以為是水德,故色尚黑。五行學說也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運用於傳統醫學,用以說明人體腑臟的屬性與其相互關係。

即認為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然後利用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來說明五臟之間相互滋生、相互制犯的關係。例如肝臟能制約脾臟,是木剋土;脾臟可以滋養肺臟,是土生金。

所以醫療原理亦遵循之,例如肝臟疾病制犯脾臟時,要採「抑肝扶脾」、「抑木扶土」之法;腎臟虧虛傷及肝臟時,要採「補腎養肝」「滋水潤木」之法。除此之外,符籙、占卜、巫術、風水、堪輿、算命、擇日、押煞、解厄、補運、天文、煉丹、氣功等,也都受到陰陽五行之說的影響。

註3:
五帝另有下列諸說。

《禮記‧月令》、《呂氏春秋》:東方為太皞﹙伏羲﹚,南方為炎帝,中央為黃帝,西方為少昊,北方為顓頊。

《史記‧五帝本紀》、《大戴禮‧五帝德》:堯、舜、黃帝、帝嚳、顓頊。

儘管五帝之說各有不同,但位居中央黃帝的地位是確立不變的。

註4:
蒼龍又作青龍,朱雀又作朱鳥,麒麟有人認為應作鳳凰。蒼龍、朱雀、白虎、玄武即二十八星宿所構成的「四象」。

註5:
東方歲星,即今木星(Jupiter)的古稱,乃太陽系九大行星(Planets)接近太陽的第五星,也是體積最大的一個星球。木星在黃道帶每年經過一宮,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古代用之以紀年,所以稱歲星。 

說文曰:「歲,木星也。越歷二十八宿,宣陰陽,十二月一次,從步戎聲,律曆書名五星為五步」。

南方熒惑,即今火星﹙Mars﹚的古稱,乃九大行星接近太陽的第四星。星成赤色,熒熒似火,運行之時,因其軌道或順行或逆行,時而由西往東,時而由東向西,予人迷惑、炫惑之感,所以稱熒惑。古人並且認為熒惑主死喪、甲兵,為執法之星。

中方鎮星,即今土星(Saturn)的古稱,乃九大行星接近太陽的第六星。古代觀測認為土星是每二十八年運行一周天,好像每年坐鎮於二十八星宿的一個星宿一樣,所以稱鎮星。乃九大行星接近太陽的第六星。

西方太白,即今金星﹙Venus﹚的古稱,乃九大行星接近太陽的第二星。古代又名啟明、長庚,《爾雅‧釋天》:「太白謂之長庚,或謂之大囂」。「明星,謂之啟明」。

郭璞注:「太白星也。晨見東方為啟明,昏見西方為太白」。因為金星是內行星,只於黎明和黃昏才看得到,所以古人把白天於東方所見之星稱啟明,黃昏於西方所見之星稱太白。

北方辰星,即今水星(Mercury)的古稱,乃九大行星最接近太陽的第一星,也是體積最小的一個星球。亦屬內行星,軌道離角從地球看最多為28度,肉眼難以觀察得到,約等於一辰(30度),為十二辰之一,所以古人稱為辰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