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陰廟與陽廟祭祀與民間信仰】
網路轉載~~~~
陰廟與陽廟
常常聽到人家說哪一間廟是屬陰的,不是那種不可以拜的陰,可是為什麼要這樣分呢?,而且又是怎麼分的呢?其實陽廟與陰廟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分別的:
一、看廟裡供奉的主神:
(1)陽廟
一、看廟裡供奉的主神:
廟裡供奉的主神如果有正式神格的話,就是陽廟。像是天公廟、媽祖廟、玄天上帝廟、保生大帝廟等、大部分的王爺廟等。
民間信仰裡,正式神格的觀念分幾種,一種是玉皇大帝賜封的神格、一種是人間的皇帝賜封的神格,還有就是道教典籍裡有記載的神仙。
道教典籍裡記載的神仙,有三清「玉清元始大天尊、上清靈寶大天尊、太清道德大天尊」、三界公「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等。
玉皇大帝賜封,民間傳說人往生後,要是生前行善有功於人民、或是死後靈魂有嘉惠百姓的功績,玉皇大帝會賜予官職,台灣很多的 王爺廟都是屬此類。
另外,要是廟宇的廟匾是「玉敕XX宮」這種格式,「玉敕」兩字便代表這間廟的主神是由玉皇大帝敕封,並 承玉旨在當地建廟。
人間皇帝賜封,很多由來已久的神明都經由人間的皇帝賜予封號過,像是康熙皇帝賜封媽祖為「天后」,保生大帝也是。
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崇拜偶像捻香祭拜神像是十分常見的宗教活動,由於廟宇中供奉的神明不同,而產生了陽廟與陰廟的差別,隨著農曆七月的腳步我們就來介紹台灣有名的陰廟吧。
(2)陰廟
廟裡供奉的主神沒有正式的神格的話,就是陰廟。像是萬應公廟、一般人家的祖祠、或是一些山精水怪的小祠堂等都算是陰廟。
傳統上民間會有習慣,將無主孤魂聚集起來集中奉祀,通稱為萬應公、有應媽(指女性)、萬善爺、水流公/媽(註1)等。
廟宇的名稱格式為萬應祠、萬應堂、萬善同歸、萬善同...等等。這一類的廟宇有個特徵,在廟宇裡通常會懸掛「有求必應」(註2)的紅布 。
祖祠裡因為供奉的是祖先的靈魂,大部分沒有經過皇帝、玉帝的正式冊封,所以也算陰廟。
而某些地方如果有山精水怪或動物靈、惡鬼在地方上作怪的話,為了安撫它們,有時也會為它們建立小祠堂讓它們享受人間香火,不再騷擾地方。
這一類的廟宇通常規模不大,並且神明的名稱會以「某某將軍、某某元帥」來稱呼。大部分也會懸掛有「有求必應」的 紅布條。
註 1:水流公、水流媽是指在海裡、水裡遇難淹死的無主孤魂。
註 2:「有求必應」的紅布條乍看之下頗為吸引信徒,但由於懸掛「有求必應」布條的廟宇,大多數都是沒有正式神格的陰廟,只有 極少數為土地公廟、或是樹王公等。
在不確定供奉神明神格是陽是陰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向祂們祈求實現自己的願望。否則不能保證 實現願望後,神明要求信徒以什麼代價作為回報。
二、看建築
(1)陽廟
陽廟的建築在傳統上通常會有天井,並且把屋頂挑高。讓陽光照進整個寺廟空間,營造出光明莊嚴的感覺。又因為傳統上認為奇數是 陽數,所以確實遵照傳統建築法則的廟宇,它們的台階數、窗櫺數目都是奇數。
(2)陰廟
陰廟的建築在傳統上則通常不會有天井,特別將廟宇的屋簷做得比較低,讓陽光不容易照進廟宇,營造出陰森的感覺。且傳統上認為偶數是陰數,所以確實遵照傳統建築法則的廟宇,它們的台階數、窗櫺數目都是偶數。
在台灣各種宗教寺廟林立,以道教來說,一般人會以神格、屬性來區分寺廟為陰廟與陽廟兩種。由懼怕之心延申以安撫鬼魂為目的,所興建的廟宇如大眾爺、有應公等為陰廟。
傳說中的人物人們因羨慕祂的神通廣大,想學其無所不能的能力而興建的廟宇;或是對地方有所貢獻,感念祂的德行而建立的廟宇;亦或是為標榜其忠孝節義精神,用予教化後世所興建的寺廟通歸為陽廟,如媽祖廟、保生大帝廟、關帝廟等。
大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水、火、高山等,將之擬人化而建廟祭祀的寺廟大多為陽廟。至於一些王爺廟因其年代久遠,在廟祝和信徒的口傳中,將其神格提昇而為陽廟……
三、較不易歸類的廟宇
以上一、二兩點僅僅是分辨陽廟陰廟的一般性通則,但尚有部分廟宇不容易用以上原則歸類,所以說明如下:
《掌管陰間事務的正神》
一般掌管陰間事務的神明,雖然有正式的神格,像是城隍、閻羅、地藏王菩薩等神明,因為他們所掌管的事務性質,所以廟宇的建築形式非常的像陰廟。但這一類廟宇因為主神有正式神格,所以還是歸類在陽廟裡面。
《義民廟》
早期清領時期的台灣因為移民社會的關係,常常有類似泉漳械鬥的事件。又因為朱一貴之亂、林爽文之亂等事件,造成很大量犧牲,因此許多地方皆有萬應公廟。
但其中有一類像是客家地區的義民廟,因為供奉的是幫助朝廷平亂、或是保鄉衛里而犧牲的義勇軍,所以當地居民們視之為地方守護神,或享有朝廷封賞。這一類的義民廟雖是陰廟,但是在一般人的觀念中,跟陽廟是差不多的。且建築規格也跟陽廟類似。
義民廟中所供奉的,大都是幫助清廷平亂而壯烈犧牲之客家人,因有功於政府,而獲敕封為義民的亡靈骨骸,其性質上有別於其他陰廟。
義民爺又稱「忠勇公」、「義民公」或「褒忠義民爺」,台灣俗語有「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之說,漢人移民以來,台灣民變事件層出不窮,其中尤以林爽文及朱一貴之役最為慘烈。
開台初期,閩、粵間因爭水奪地糾紛與族群對立等因素,引發許多大大小小的械鬥事件,因而造成閩、粵人士彼此的間隙和排斥。
變亂時起之際,清廷就利用此種族群矛盾,「借重」客家人所組的義民軍進行平亂;因為變亂而戰死的客家民眾不計其數,亂平後,因感念客家義民壯烈犧牲之精神,於是將眾多屍骨集中收埋,籌資募地,建祠祭祀。
在這些平亂中戰死者多為客家人,故義民廟是客家地區陰廟信仰的代表。
《對地方有功、有靈驗事蹟的陰神》
像是茄冬有名的樹王公、北部的十八王公等,雖然沒有正式的神格,但因為有很多靈驗的事蹟,對地方對信徒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角色漸漸轉化成信徒心目中的守護神。
《經過漢化的平埔族信仰》
台灣的平埔族因為漢化頗深,所以他們原本信仰的對象阿立祖(又稱阿立姆,因平埔族為母系社會) 等等,有的早已轉化為漢化的神明形象,像是「姥祖」、「潘將軍」、「潘姑娘」等…。
這些神明雖然在傳統民間信仰的觀念裡,沒有正式的神格,但這類廟宇也應該視為陽廟。
.
以台灣民間信仰複雜性、多元性來說,沒有辦法有一個通行各地的準則,還是要依照當地特殊的歷史、風俗、信仰態度和習慣來判斷。
【陰廟沒事經過別亂拜】
沒事經過別亂拜,不認識的廟宇也是,當心你拜一下就把不乾淨的東西帶回家了
一般供奉鬼魂的祠廟概稱為「陰廟」,以其非正神、天仙之故。
這些陰廟以性質不同又分類祀奉,通常厲鬼供奉在「大眾廟」,尊稱為大眾爺;因勦匪平亂而戰死者供奉在「義民廟」,以嘉許其義行,在開台初期,清廷經常利用客家子弟勦平民變,所以這種義民廟以客家地區為多;因閩粵械鬥、漳泉械鬥、姓氏械鬥等事件而亡者,則以義×公、×義公等名稱奉祀。
凡因修路、建築、遷葬所挖掘出土的無名骨骸,或有無名屍則集中供奉,稱為「有應公」、「百姓公」、「萬善祠」、「金斗公」、「大墓公」等;如為無主女屍則集中在「姑娘廟」,以示男女有別;海上浮屍則稱「水流公」,如北海岸著名的「十八王公廟」;有些醫院也設有「院公」、「院婆」的小祠廟,供奉死於院中的病患;也有民眾將城隍廟、地藏王廟歸納為陰廟。
《台灣有名的幾座陰廟》
《有應公廟》
有應公類的陰廟有「百姓公」、「金斗公」、「萬善爺」、「大墓公」等種類。有應公廟所奉祀的亡靈,是在修路或建築時所挖掘出土的無主骨骸。這些無主骨骸都是身分不明、無人奉祀的無緣鬼魂。
為使無緣變有緣,而不會危害世間,可得到庇佑和福蔭,故將這些無主的骨骸集中在一起,置於斗甕中,建祠祭祀,稱為「萬善同歸」。
而有許多的有應公極有可能是平埔族原住民的骨骸,因平埔族原本居住在平地,且其喪葬禮俗並無造墓、立碑、撿骨及掃墓習俗,漢族移民入台以後,平埔族被迫遷移或被同化,漢人在墾荒過程中就常會挖掘到平埔族先民的骨骸。
基本上漢人對屍骨的處理非常慎重,喪葬禮俗繁複,無論如何不會任意埋葬或棄置祖先的骨骸;但平埔族「不用棺葬」,而選擇空地或「馬璘」(墓地)挖掘落葬,因此漢人在開墾時就常會挖到這些無主骨骸。
通常有應公廟在廟前掛有紅披,上書「有求必應」四個字,故稱有應公廟。有應,也就是取其有求必應之意。據說因為有求必應,所以信徒很多,尤其是賭徒更是有應公廟最主要的信眾。
如果善男信女祈求得到有應公的庇佑,自是無可厚非;但若是為非作歹心術不正者,同樣也可得到有應公的冥助而應驗的話,就未免善惡不分,是非不明了。
《大眾廟》
大眾爺係為死於非命的孤魂,據說是鬼中的「厲鬼」。《左傳》:「晉侯夢大厲」,其注云:「厲,鬼也。」古以死而無後稱為厲,因無後嗣奉祀的鬼魂,生活無著便成為「厲鬼」作祟害人。
大眾爺廟和有應公廟,相同點都是奉祀無主鬼魂,相異處是大眾爺是鬼中的厲鬼,而有應公廟所奉祀的則是無主的骨骸。
質言之,大眾爺所供奉的大都是因械鬥、民變、戰亂而死於非命的孤魂野鬼;因其非自然死亡,是死不瞑目,所以會為害活人,為安撫枉死亡魂,因此必須建廟奉祀。
古時民智未開,民眾遇到疾病纏身,以為是沖犯「厲鬼」之故,於是焚香燒紙祭拜,祈求疾病離身。《士喪禮》云:「疾病禱於厲」,為求平安乃為厲鬼建祠奉祀以安撫亡魂。
《老大公廟》
在老大公廟中最具代表性的,首推基隆的「老大公廟」。其歷史背景,可追溯至清咸豐年間的漳、泉移民械鬥事件。
在墾殖開發之初,基隆地區移民因土地和水源的爭執,加上不同族群的地域觀念,所以械鬥事件不斷。
咸豐元年(一八五一)漳、泉兩邑居民在魴頂(今南榮公墓)發生大規模械鬥,雙方死傷慘重,屍骨盈野。後經地方有力人士出面協調,將死者遺骸集中埋葬,並糾資建「老大公廟」,奉祀撫慰亡靈。
後人為避免族群械鬥,共謀基隆地區的繁榮和諧,於是地方人士乃議定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中元普度,由三籍移民一起超渡因械鬥、瘟疫、海難、中法戰爭等事件而喪生的亡靈。
近年來基隆中元祭不但是規模最盛大的一項宗教儀式,也發展成名聞遐邇的民俗觀光活動。
《水流公》
水流公是指水上漂流的浮屍,而主要以海難而亡者為多。在開台初期,移民從大陸渡海來台,當時船隻的設備簡陋,遇到暴風險阻經常船毀人亡。
後來經濟穩定繁榮,在大陸與台灣之間往來生意的商旅船隻絡繹不絕,相對的海上事故也頻傳。因常發生船難,當時常見被水沖至岸邊的無名屍首,民眾念其無依無祀,又基於悲憫及畏懼,故將其屍首收納建廟奉祀。
如位於北海岸著名的「十八王公廟」,即是供奉十七位海上罹難者和一隻狗的水流公廟;據說該廟十分靈驗,因而廟裡的香火很盛,至「十八王公廟」祈願上香的信徒不斷,而且愈晚愈熱鬧,形成北海岸地區一項特殊景觀。
《姑娘廟》
姑娘廟專指供奉女性孤魂的祠廟。因自古代以來基於男女有別、男女授受不親的傳統觀念,非親屬關係的男女屍首當然不能「同居」,必須分開建祠祭祀,而有姑娘廟的產生。
因為姑娘廟所奉祀的女性有的是未成年死亡,據傳這些女性長大後也有嫁尪的念頭,故有「捉尪」之說;正因此傳說,更增添了姑娘廟的神秘性與恐怖性。
然而這種說法在台灣不只是一項傳說而已,而是發展出「娶鬼妻」的民間習俗。台灣的姑娘廟非常多,其中以旗津「二十五淑女墓」最負盛名,有些姑娘廟則以「仙姑」代稱,以提昇祂們的位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