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謝謝昂之海給我的指正
金剛經中的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梵文的原字 中文翻譯是相字 但是梵文的原意 中文翻譯應該是想字
這是我在上一篇 一語帶過提到了 「這個相字 梵文的意思就是想」

如果對於金剛經有興趣的朋友 可以看看我這一篇說明
會有很大的幫助 所有經文你會整個貫通 不用硬解 也不用曲解
如果信仰其他宗教 或無宗教信仰 也可以參考看看 畢竟佛理它也是人生哲理的一部分

我在這一篇會花比較長的篇幅來說明這個觀念與翻譯的問題
因為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 並非照著字面來翻 這就像是許多自動翻譯軟體 用它們翻譯出來的文章 往往無法看懂 也不知所云 反而看原文比較快

想在梵文是samjna 有識別 辨別的意思
相在梵文是laksya 是所有事物的表徵與標誌
想並不會是相之一 相也並非是想

昂之海兄提到 經文中之「相」對照梵文為laksana
所以這邊翻成中文的相字 是有些問題的 這也是後來玄奘與義淨法師在許多地方並沒有採用鳩摩羅什翻譯所用中文的這個相字

從這裡也可以了解作學問和學習的困難與陷阱 命相學也是如此
金剛經中的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許多人照著字面來修 往往都修偏了 修空了 修壞了
為什麼呢 因為所有相皆是真實存在的 並非虛妄的 只有你心中所想而生出的種種相 才是虛妄的
這就像是一個美女在你眼前 她是一個相 這個相是真實存在的
可是你看了這個相後 心中想出了千百個相 想和她做朋友 想和她旅遊 想和她吃飯 想和她逛街 想和她………….
這些想出來的相 都是虛妄的
這是佛教最難懂的一部分 空與不空 要空但又不能著空
要空是空你所想的相
不空是這些真實所存在的相
這兩個觀念只要弄錯 大部分都是修空了

我用很簡單的例子 說明這個很難的觀念 否則你去看總總註解經典 看得你腦袋空空 還是很難搞懂經典要表達的意思

當然如果更進一步思考 你眼前這個美女是一直存在的相嗎 二十年前這個相還只是個小嬰兒
二十年後 這個相會變成一個老婦人
一百年後這個相則是一堆枯骨與塵土
這裡面一層一層的論證 是佛教佛理上非常引人入勝的地方

結果你去看一百本的金剛經註解 都是想盡辦法說明所有真實相是虛妄的大道理
這都是浪費時間了 其實只要多看幾種譯本 在玄奘與義淨法師所翻譯的金剛經 許多地方都是用中文想字而非相字來翻譯
玄奘和義淨法師出生的年代在鳩摩羅什之後 他們在翻譯金剛經時 應該有看過鳩摩羅什的版本 但為何在許多地方有很大的差異呢

大概所有研究金剛經的人或書 都只繞著鳩摩羅什的版本 硬是一字一句的來解
玄奘與義淨法師所翻譯的金剛經卻早被丟到字紙簍裡了
我看過一本書 同時列出真諦本 支流本 玄奘本的經文 但只是放來好看 作者在解釋時 還是照著鳩摩的版本大略的講一下
其實從玄奘及義淨法師的版本 完全不用修行 你就能明白這個相字 從梵文翻成中文應該是用想字
但是如果是鳩摩的版本 你恐怕要修個一二十年 才能領悟 原來相就是想阿
何以故 因為玄奘和義淨把自己對金剛經的體悟直接轉成中文的語言表達出來 他們已經修了一遍 我們就省了許多事情了

為了不離主題 我想先來談兩個女相 再來回覆網友的一些意見
在447期的壹週刊封面有放了一個女子的面部特寫照片 並做了辣妹仙人跳的一些報導
這張濃妝豔抹的漂亮女孩照片 從面相來看 有什麼特色呢
我想把我的看法和意見做個說明 提供對相學有興趣的網友參考
從面相上來看 這個女相有兩個特點 一個是鼻樑(年上壽上的部位)很明顯的低塌 另一個是鼻孔看起來像是封閉的感覺
我翻照了雜誌所登的三張照片
從側面照來看 並不會覺得鼻樑低 但從正面照來看則可以感覺鼻樑稍低
這是為何呢
這主要是這女的鼻頭和鼻翼都比較偏大 所以相對的就顯出鼻樑略低的感覺了

所以人的面部五官都是從整體面部相對的來看 而非單獨去測量它的高低大小
甲的高鼻 在乙的面部可能就是小鼻 乙的低鼻 在甲的面部則可能是高鼻
這是由於面部各各相對的細小部位所襯托出五官不同的感覺出來

鼻樑偏低 則主該人的自我意識不強 很容易受到環境好壞的影響 所以一旦交到壞朋友或身處不良的場所 很容易就跟著淪陷

這張女相的另一個特點是鼻孔像是封閉起來的感覺
這種相要如何看呢
就傳統的面相來看這是主財有入無出 因為鼻翼主財庫 鼻孔主財庫的出入
鼻孔感覺很小像是封閉起來的樣子 這代表財庫有入無出 也就是能夠聚財積財

不過這種鼻型 基本上是屬於非常自私自利性格的人 凡事都以自己的利害來考量 不會去管別人是否受害 常會有過河拆橋的行為
這種人為達目的 往往可以欺騙他人或者利用他人 不擇手段 不顧廉恥
女子以鼻為夫星 通常有這種鼻型 多主夫星不顯 感情不順
這是因為天地之間是公平的 某些方面得的太多 某些方面就會失去不少

我把這種鼻型講的太可怕了 可能有人一照鏡子 發現自己的鼻孔也很小
那該如何呢 是否就真的這樣不好呢
這邊我要特別說明 相有千百種 鼻孔小的相很多 但是這個女相的鼻孔不但小還有要蓋住封閉住的感覺 這種才是屬於自私自利 過河拆橋 其他的並不是

命運是由自己的性格所決定 當你知道自己的性格問題 可以藉由後天的學習與教育來改善
多替別人著想 多讓自己吃虧 多存善心善念 多幫助他人 命運自然就轉好

這張女相照片 低的鼻樑和大的鼻頭 這兩者配在一起 就是所謂的奴鼻
女人一生為情所奴 這種女人不容易追求 但是一旦她愛上了所愛的男人 會無怨無悔 做牛做馬的犧牲奉獻 是個典型的情奴
所以照這面相來看 年輕時應該有為男友淪入風塵的可能 再受週遭環境的影響而造成了偏差的觀念與行為

另一個女相要談誰呢 就是前一陣子 好幾個報紙都放在頭版頭條
花蓮縣長傅崐萁任命自己剛離婚的老婆做為副縣長
許多報紙都還配合了照片 傅崐萁老婆的面相 也讓我印象深刻
因為一看就知道 傅的老婆是個好女人 怎麼看呢
雖然報紙只有側面稍模糊的照片 五官並不是很清楚 但是從她面部的表情和眼神 可以很明確的判斷 這是一位具有典型傳統婦女美德的女人
傅選老婆的眼光 可以說非常精準了 可能就和他做股票的眼光類似吧

傅的老婆兩顴非常飽滿 因此是位非常有幫夫與旺夫運的女人
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因為女人能夠同時幫夫與旺夫實在並不多
美色是很容易令人目眩神迷的 不過美色往往都是有害無益的 而且美色的衰敗也很快的
女人的美貌最多就是五年 好一點則是三年 一般差不多都只有兩年
女人的美德則是一輩子都不會改變的
所以男人在選擇對象的時候 要多想一想 是要貪圖一時的美色呢 還是要擁有一輩子的美德

這是看到雜誌與報紙的兩張照片 順便就談談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其實現代的資訊非常發達 只要你有心 每天翻開報紙或者上網 都有一大堆免費的面相學習教材

回覆一些網友的意見
willyyao提到只怕 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呵呵 willyyao和我的淵源很深很深阿
自然界有一個常態的分布叫高斯分布
這跟所有的命相理論是有很大的關係的
百分之七八十的人 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剩下百分之一二十的人 他們的命運則是很難改變的
通常大奸大惡的人 大好大善的人 他們的命運不容易改變
大奸大惡的人不一定短命 大好大善的人不一定長命

人魚提到了 也許"相"不全指的是一個人的外貌,同樣的也是一個現"象"與道理,男女皆然
呵呵 從傳統的相學來說 本來就不是指一個人的外貌

這就像是在前些篇中我有提到女人的淫賤相要如何看呢
大家要記住了 淫賤的女相並非在面部五官 而是在情態的表徵上
所有面部五官的淫賤相都非淫賤相 只有情態上的淫賤相才是淫賤

通常我們對許多事情會有直覺式的推斷與推論
例如某個人去算鐵板神數結果非常準 便會做一個直覺式的推斷 鐵板神數每個人來算都非常準
其實這種推斷是不正確的
鐵板神數的準確度 也會和高斯分布一樣的 百分之一二十的人 非常準 準得嚇人
剩下的百分之七八十的人 算出來也就是不痛不養 不好不壞 多看幾個鐵板命書 你便會覺得索然無味了

人魚提到了也許"相"不全指的是一個人的外貌
在也談女相的第三十四篇 我有提到婦女的十賤歌 這是古人判斷女人淫賤的標準 裡面沒有一條是由面相來判斷的

也要謝謝ninaever這篇精闢的補充 讓我的文章生色不少
ninaever說 「最近開始發現 每個主婦都粉美耶」
這倒是真的 我家裡的賢妻良母(就是黃臉婆啦) 我怎麼看怎麼美 每次想要靠近她 她都叫我滾遠點
ninaever提到了許多觀點 因為這篇寫太長 我在下篇會補充我的想法

最後就來談談昂之海提到金剛經的問題
我自己本身並非佛教徒 所以只是從哲理的角度來去看這些經典
很多時候是「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
我很年輕的時候就讀了許多佛經和關於佛教的源流宗派事蹟等等
記得我高中時 非常鄙視與厭惡禪宗這一派 我覺得這些人都是社會的寄生蟲 不事任何生產 整天胡亂說一些禪話禪機
有天我看了一本書 「禪學的黃金時代」 讀完後對於佛教禪宗 好像是豁然開朗般 整個都明白了
有趣的是 作者吳經熊本身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

我這文章的主題是也談女相 金剛經跟也談女相有什麼關係呢
呵呵 我總要牽扯點關係吧 否則就離題了

本來我的也談女相這一系列文章的結語 就是要引用改寫金剛經的結語
「一切美貌女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凡所有女相 皆是虛妄 若見女相非女相 即見女相」
不過因為昂之海提到了金剛經的問題 所以我就先把結語寫在這篇了

歷來解釋說明金剛經的大師大德學者專家居士山人 真可以說是滿山滿谷了
這些解釋金剛經的書 哪一本是最好也最對的呢
依照我看 千年以來 只有一本書對於金剛經的解釋最好也最對
哪一本呢
呵呵 就是六祖壇經

如果照整個金剛經的經義來看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這個相字其根本涵義應該是想字 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念字
所以六祖壇經中說 「一念修行 等身即佛」
這八個字 就完整的註解了金剛經中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因為所有相皆由想而起 想又由念而生 「有色有形的物質與無色無形的狀態」這是真實不虛的 因為真實的存在著
但是我們內心的意念 透過想而產生的種種「有色有形的物質與無色無形的狀態」則是虛妄的 不真實的
為何是如此呢

整部金剛經其實非常簡單 只有兩個問題與兩個答案
佛弟子須菩提詢問佛陀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云何住 云何降服其心 」
也就是一個人發願學佛的心之後 請問這個心要如何安定 要如何使其不起妄念妄想

佛陀對弟子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跟「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則見如來」
這就是整個金剛經了
而這個所有相則是指經文中所提的 「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所以如果我們要翻譯「凡所有相」指的是什麼 就必須先了解經文中的「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指的是什麼

金剛經共有七個中譯本 目前通行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 譯的非常美
經文中佛陀在回答須菩提應如是降服其心 提到了「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即非菩薩」
在鳩摩羅什之後 有五個譯本 都翻成想而非用中文的相字 包括了真諦 笈多玄奘與義淨
為何呢 因為譯佛經並不是照著梵文逐字來翻譯 而是必須先把梵文中的經義讀懂讀通了 再用中文的意思文字來表達經中的含義

玄奘取經 帶回了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經 終其一生也只譯出了六七十幾部 何以故
如果不懂經義只懂經字 這是沒辦法來翻譯的 而經義都必須花時間去了解思考與研究的

所以這一段經文 唐三藏法師玄奘翻的最囉唆 為何呢 主要就是把他所理解的梵文經義重新用中文來闡述
我把三藏法師的譯文摘錄 大家就能明白 短短的「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即非菩薩」十八個字的鳩摩羅什譯本字句 玄装卻花了近百字來翻譯
玄奘翻譯如下

「善現 若諸菩薩摩訶薩有情想轉 不應說名菩薩摩訶薩 所以者何
善現 若諸菩薩摩訶薩不應說言有情想轉 如是命者想 摩納婆想 作者想 壽者想 轉當知亦爾
何以故 善現 無有少法名為發趣菩薩乘者」


在經中的所有譬喻與文字 其實都在解釋說明 這個心 應云何住 云何降服
從經義來看 梵文中的這個相字 翻譯成中文 比較接近中文的想字的意義

但是一旦譯成中文的相字後 解經的人 無論如何都無法聯想到這個相字其實是和想字有關
如果從梵文或藏文本來研究這個金剛經的經義 就不容易著了文字相而能夠從文字想上去理解
這是在翻譯上的困難 字譯和意譯有時候難以取捨

我自己是國家標準委員的委員 很多標準由英文翻譯成中文後 大家往往反而看不懂在講什麼
但是我們去看英文原文 很快就能夠理解標準裡面講的意義
所以在審查標準時 往往在許多名詞與字句翻譯上會有一些困擾

我用一個最簡單的英文句字來說明
「They are taking the crosswalk」
直譯就是「他們正在拿斑馬線」 或 「他們正在搭乘斑馬線」
如果在小說上 出現這句中文 就令人費疑猜了
當然我們看原文 很快就能明白 這句是講 「他們正在過斑馬線」

為何玄奘與義淨在金剛經的翻譯上 與鳩摩羅什版本字句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這就要牽涉到對於文字語言的應用了
鳩摩本身是印度人 所以梵文是他的母語
而玄奘及義淨的母語則是中文 也就是鳩摩的中文是成長後學習而來

在最後我要談一個觀念 讀書與不讀書
服兵役時 假日我都和女友在圖書館度過 可說無書不讀
有天在台中文化圖書館 我看到一本作者自費出的書 談到他二十幾年修行的經歷過程和體悟
作者說 他花了二十幾年的時間 才領悟到 金剛經中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這個相其實是想的意思
我並沒有花一點點時間 就知道「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這個相其實是想的意思
因為讀書的時候 我的老師是精通英漢梵藏四文 有天在研究室聊天 老師隨口提到了這句話 所以就記下來
說實在 我自己金剛經都沒有完整看完過一遍 大多看個幾頁就不想看了

我有個好習慣 讀書讀不懂 就放在一邊 不會想要去硬解 也不會強以為自己懂了
讀佛經也是如此 不懂的地方就把它跳過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年輕讀到的時候 我是不能認同的 因為這根本不合實際的現象

多年後 老師隨口一提 我恍然大悟 原來如此
書讀多了不一定是好事 不讀書也不一定是壞事
要在讀與不讀之間 懂與不懂之間
命相學亦是如此

最後我來改譯這句「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的經文
「凡所有相 由心所生 因想而轉 皆是虛妄 」

如果這樣 任何初學者都很快就能明白經義 也很快掌握修行的關鍵
由自己內心來修 而非由外界的實相來修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從中文字句來看 是由外界實相來空自己內心所想
「凡所有相 由心所生 因想而轉 皆是虛妄 」則是由自己內心所想來空外界一切實相
這就符合了金剛經一開始的問題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云何住 云何降服其心 」

由外空內 就是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由內空外 則是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寫到這邊有些欲罷不能了
我想再談一下佛經的翻譯 我們現在讀的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這個版本就是玄奘所翻譯的版本
玄奘在翻譯時 明顯有參考了鳩摩羅什的版 大部分都雷同 在這一句 只把鳩摩翻的觀世音 改成觀自在
心經裡面很有名的句字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常常被一般人拿在嘴邊談論
我們來看看鳩摩羅什的翻譯
玄奘用二十七個字來翻譯 但是鳩摩羅什則用了六十幾個字

「色空故無惱壞相 受空故無受相 想空故無知相 行空故無作相 識空故無覺相 何以故 舍利弗 非色異空 非空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如是」

在這邊如果從經義上來看 鳩摩的版本是比玄奘更容易理解
何以故
這是因為鳩摩又加上了一段自己對於五蘊自性皆空經文的看法說明
這就像是玄奘把 「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加了自己的體悟說明

我讀金剛經時感覺有些地方跟老子道德經非常相似
金經經 「 所謂佛法者 即非佛法 是名佛法 」
「說法者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
「諸心皆為非心 是名為心」

道德經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金剛經中所有難懂的經文 你只要從想字入手 很快就能明白
為何「說法者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呢
因為他說的這個法 就是要你不想任何相 當你不想的時候 連這個法也就沒有了
「知我說法 如筏諭者 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 」
法為何應捨呢 這個法是叫你不要去想 當你不想的時候 法就捨了 根本就沒有法這個想
你並沒有捨這個法 你依這個法來修行 修悟了這個法 這個法最高境界是要你不想 修到了因為不想 自然這個法也就沒了

所以當你完全不想的時候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六祖壇經 「一念修行 等身即佛」
修什麼行呢 就是修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廣欽老和尚在圓寂前 說了「無來無去 無什麼歹誌(事情)」
這也就是證悟了如來

這篇本來寫到這邊就要打住結束
不過我想再補充一下
「不想」並非最高的境界
只是我用通俗的說法來表達
這些說來話就長了 還是到此打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呵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