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龍門派
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丘處機為開派祖師。《金蓋心燈》、《白雲觀志》記有其傳代譜系。稱第一代趙道堅(號虛靜),第二代張德純(號碧芝),此兩代生於元朝。第三代陳通微(號沖夷),第四代周玄樸(號大拙),下分傳第五代張靜定(號無我)和沈靜圓(號頓空),再分傳第六代趙真嵩(號復陽)和衛真定(號平陽),以上五代生於明朝。從諸傳記敘中,很難斷定是何人在何時開創了龍門派。第一代趙道堅,原為丘處機西謹元太祖隨行十八弟子之一,但他隨處機在1221年的西行途中,即逝世於西域的賽蘭城。他處在全真道尚屬幼弱時期,怎能另創其支派。後世龍門道士為了尊他為第一代宗師,遂由《金蓋心燈》等對其歷史進行改造,將其行誼大大延後。稱他於至元庚辰,即至元十七年(1280),受丘處機傳初真戒、中極戒。侍其如法行持有成時,又「親傳心印,付衣缽,受天仙戒,贈偈四句,以為龍門派計二十字,即:道德通玄靜,……是為龍門第一代宗師。」又稱其「修持凡三十年,功圓行滿,將示化,始以戒法口訣,於皇慶壬子年(1312)……親授河南道士張碧芝名德純。」(《金蓋心燈》卷一《趙虛靜律師傳》)以上所記之傳法紀年,皆在丘、趙二人死後幾十年,自屬虛構。之所以要如此改造丘、趙歷史,無非是想將後出之龍門派與丘、趙掛上鉤而已。它恰好證明龍門派既非丘處機所創,也非趙道堅所創。尊趙道堅為第一代傳戒律師,實為龍門派攀祖的需要。由於趙道堅歷史不實,直接影響對第二代張德純的認定。即使張德純確屬丘處機之裔,他在元代也不可能創建龍門派。因記錄元代全真道活動的資料,至今尚保存很多,皆看不出元代有分衍支派的跡象。其後第三代至第六代,生當明世。據載,第三代陳通微,第四代周玄樸,第五代張靜定,皆居無定所,而留居四川青城山時間較久。周玄樸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受戒,「是時玄門零落,有志之士,皆全身避咎。師隱青城,不履塵世五十餘年。面壁內觀,不以教相有為之事累心。弟子數人,皆不以闡教為事。律門幾至湮沒!住世一百一十年,始得天台道者張宗仁,承當法戒。……於景泰庚午歲(景泰元年,1450)十月望日他適,不知所終。」《金蓋心燈》卷一《周大拙律師傳》)可見在景泰元年前,龍門派也未形成。第五代和第六代傳人,也是遊方不定,傳人甚少,看不出在他們周圍已形成了教團。故何時形成龍門派,尚待進一步研究。至清順治十二年(1655),王常月至北京,次年三月,說戒於白雲觀,三次登壇傳戒,收弟子千餘人。康熙二年(1663),南下江、浙傳戒,幾年後,再去湖北武當山傳戒,從而使龍門組織由這些地區迅速向全國傳播,形成龍門派的「中興」局面。王常月被其徒裔稱為龍門「中興」之臣。這種中興景象,有的地區延續到乾、嘉之世。龍門派在其傳播過程中,又不斷分衍出許多小支派。如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金築老人在浙江餘杭金築坪啟天柱觀派,下傳第九代潘太牧(字牧心),遞傳第十代王清虛(號洞陽),第十一代潘一元(字天崖);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陶守貞(號靖庵)在湖州金蓋山啟雲巢支派,下遞傳第九代陶思萱(號石庵),第十代徐清澄(號紫垣),第十一代徐一返(號隆巖);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黃守正(號虛堂),在蘇州啟太微律院支派,下傳第九代孫太岳(號碧陽);王常月弟子第八代呂守璞(號雲隱)在蘇州啟冠山支派,下傳第九代呂太晉(號全陽)、鮑太開(號三陽)等;王常月弟子雞足道者黃守中在雲南雞足山啟西竺心宗,下傳管天仙,管傳金懷懷,金傳活死人,再傳往往生等。龍門派第九代周太朗(號明陽)在杭州啟金鼓洞支派,下傳第十代戴清源(號初陽)、高清昱(字東籬)、方清復(號凝陽),戴傳第十一代駱一中(字聖哲),再傳第十二代蔡陽善(字天一),再傳第十三代戴北莊,再傳第十四代張復純;第十代高清昱啟天台桐柏宮支派,下傳第十一代方一定(字熔陽)、閔一得(號懶雲)、沈一炳(號輕雲),其後不斷傳衍,門庭很盛。第十代陳清覺在四川青城山開碧洞宗,歷傳至民國,已至第二十三代。其他龍門支派尚多,難以枚舉。龍門派自清初「中興」後,一支獨秀地傳衍不絕,支派愈衍愈繁,地域愈傳愈廣。其規模不僅超過和掩蓋了全真道其他支派,而且在許多省區更取代正一派,故世人有謂「臨濟、龍門半天下」,確非虛言。
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丘處機為開派祖師。《金蓋心燈》、《白雲觀志》記有其傳代譜系。稱第一代趙道堅(號虛靜),第二代張德純(號碧芝),此兩代生於元朝。第三代陳通微(號沖夷),第四代周玄樸(號大拙),下分傳第五代張靜定(號無我)和沈靜圓(號頓空),再分傳第六代趙真嵩(號復陽)和衛真定(號平陽),以上五代生於明朝。從諸傳記敘中,很難斷定是何人在何時開創了龍門派。第一代趙道堅,原為丘處機西謹元太祖隨行十八弟子之一,但他隨處機在1221年的西行途中,即逝世於西域的賽蘭城。他處在全真道尚屬幼弱時期,怎能另創其支派。後世龍門道士為了尊他為第一代宗師,遂由《金蓋心燈》等對其歷史進行改造,將其行誼大大延後。稱他於至元庚辰,即至元十七年(1280),受丘處機傳初真戒、中極戒。侍其如法行持有成時,又「親傳心印,付衣缽,受天仙戒,贈偈四句,以為龍門派計二十字,即:道德通玄靜,……是為龍門第一代宗師。」又稱其「修持凡三十年,功圓行滿,將示化,始以戒法口訣,於皇慶壬子年(1312)……親授河南道士張碧芝名德純。」(《金蓋心燈》卷一《趙虛靜律師傳》)以上所記之傳法紀年,皆在丘、趙二人死後幾十年,自屬虛構。之所以要如此改造丘、趙歷史,無非是想將後出之龍門派與丘、趙掛上鉤而已。它恰好證明龍門派既非丘處機所創,也非趙道堅所創。尊趙道堅為第一代傳戒律師,實為龍門派攀祖的需要。由於趙道堅歷史不實,直接影響對第二代張德純的認定。即使張德純確屬丘處機之裔,他在元代也不可能創建龍門派。因記錄元代全真道活動的資料,至今尚保存很多,皆看不出元代有分衍支派的跡象。其後第三代至第六代,生當明世。據載,第三代陳通微,第四代周玄樸,第五代張靜定,皆居無定所,而留居四川青城山時間較久。周玄樸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受戒,「是時玄門零落,有志之士,皆全身避咎。師隱青城,不履塵世五十餘年。面壁內觀,不以教相有為之事累心。弟子數人,皆不以闡教為事。律門幾至湮沒!住世一百一十年,始得天台道者張宗仁,承當法戒。……於景泰庚午歲(景泰元年,1450)十月望日他適,不知所終。」《金蓋心燈》卷一《周大拙律師傳》)可見在景泰元年前,龍門派也未形成。第五代和第六代傳人,也是遊方不定,傳人甚少,看不出在他們周圍已形成了教團。故何時形成龍門派,尚待進一步研究。至清順治十二年(1655),王常月至北京,次年三月,說戒於白雲觀,三次登壇傳戒,收弟子千餘人。康熙二年(1663),南下江、浙傳戒,幾年後,再去湖北武當山傳戒,從而使龍門組織由這些地區迅速向全國傳播,形成龍門派的「中興」局面。王常月被其徒裔稱為龍門「中興」之臣。這種中興景象,有的地區延續到乾、嘉之世。龍門派在其傳播過程中,又不斷分衍出許多小支派。如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金築老人在浙江餘杭金築坪啟天柱觀派,下傳第九代潘太牧(字牧心),遞傳第十代王清虛(號洞陽),第十一代潘一元(字天崖);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陶守貞(號靖庵)在湖州金蓋山啟雲巢支派,下遞傳第九代陶思萱(號石庵),第十代徐清澄(號紫垣),第十一代徐一返(號隆巖);王常月弟子第八代黃守正(號虛堂),在蘇州啟太微律院支派,下傳第九代孫太岳(號碧陽);王常月弟子第八代呂守璞(號雲隱)在蘇州啟冠山支派,下傳第九代呂太晉(號全陽)、鮑太開(號三陽)等;王常月弟子雞足道者黃守中在雲南雞足山啟西竺心宗,下傳管天仙,管傳金懷懷,金傳活死人,再傳往往生等。龍門派第九代周太朗(號明陽)在杭州啟金鼓洞支派,下傳第十代戴清源(號初陽)、高清昱(字東籬)、方清復(號凝陽),戴傳第十一代駱一中(字聖哲),再傳第十二代蔡陽善(字天一),再傳第十三代戴北莊,再傳第十四代張復純;第十代高清昱啟天台桐柏宮支派,下傳第十一代方一定(字熔陽)、閔一得(號懶雲)、沈一炳(號輕雲),其後不斷傳衍,門庭很盛。第十代陳清覺在四川青城山開碧洞宗,歷傳至民國,已至第二十三代。其他龍門支派尚多,難以枚舉。龍門派自清初「中興」後,一支獨秀地傳衍不絕,支派愈衍愈繁,地域愈傳愈廣。其規模不僅超過和掩蓋了全真道其他支派,而且在許多省區更取代正一派,故世人有謂「臨濟、龍門半天下」,確非虛言。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