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米道

早期道教重要派別。東漢順帝時(126—144)沛國(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即張道陵)於西蜀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一說為四川劍閣縣境)創立。他託言太上老君降受道法造作《正一經》、《天宮章本》等道經符書二十四篇,自號「太清玄元」。所創此派本名正一道或正一盟威之道,由於道教徒尊道陵為天師(一說他自稱天師),又稱天師道。又因入道者須交納信米五斗(漢時的一斗約等於今日的二升),故世俗稱之為五斗米道(一說因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而得名)簡稱「米道」。信奉「太清玄元無上三天無極大道太上老君」為主神的眾多天君、神官,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經》)為主經,以濟世救人、長生成仙為宗旨,教人奉道守誠,誠信為善。其道術主要是召神劾鬼,符咒驅邪,兼及導引、行氣,房中,煉丹服藥等。通過給山村農民治病,獲得民眾信仰。「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葛洪《神仙傳》卷四)。於是設立祭酒,分領其戶,在信徒集中處「立治署職」,作為基本組織單位和宗教活動場所,也就是分佈各地的傳道教區。到漢安二年(143)設二十四治(絕大部分在今四川境內),首治陽平治縣有中央教區性質,張陵以陽平治都功印、三五斬邪雌雄劍為掌教信物及傳嗣法器。張陵仙逝(156)後二十餘年,漢靈帝光和(178—183)巴郡人張修,於巴郡、漢中傳播五斗米道,其法基本承襲張陵而又有所發展。設*令、祭酒負責講習《老子五千文》;除用符咒治病外,還「加施淨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設鬼使,專為病者祈禱。承襲古代關於天官(天帝)賜福,地官(地祗)赦罪,水官(水神)解厄的神話傳說,禱時書寫病人姓名及服罪之意的文書三份,一份「上之天,著山上」,一份「埋之地」,一份「沉之水」,叫做「三官手書」(《三國誌》卷八《張魯傳》注引《典略》)病者常出五斗米以謝,俗稱「五斗米師」,時人「競共事之」。中平元年(184)響應黃巾起義,「寇郡縣」,後敗亡。張陵之孫張魯,承襲祖傳道法,利用劉焉的權勢,據有巴郡、漢中,不置長吏,以祭酒為治,建立教政合一的政權近三十年。他以「鬼道」(即五斗米道)教民,初學者皆為鬼卒,入道較久並受到信任者為祭酒。是統領部眾的骨幹,統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各治頭大祭酒統屬自號「師君」的張魯領導,建立寶塔式的教階級制和官階制。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諸祭酒統轄區內皆作義捨,內備米、肉,為過往行人免費提供食宿。有小過者,責修道路百步以抵過。對犯法者,寬有三次而再犯,才處刑罰。史稱「民夷便樂之」,朝廷「力不能征」。從張陵到張魯宣講《老子五千文》的講義是為《老子想爾注》。《想爾注》從宗教神學解說《老子》,如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道設生以賞善,設死威惡」;「奉道誡,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治國之君務修道德,忠臣輔佐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懷慕則易治矣;悉如信道,皆仙壽矣。」宣揚信道、修道、行道,治身可得仙壽的教義,在道教發展史上有重要影響。建安二十年(215),張魯投降曹操,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大量道徒隨之北遷,五斗米道發展到中原地區,隨後更向東南傳播。兩晉時期世家豪族也紛紛加入,王羲之家族即「世事張氏五斗道」。四川和江浙地區農民多有利用五斗米道起事者。孫恩、盧循領導農民起義,轉戰十餘年(397—411),「八郡一時俱起」,有眾數十萬人。南北朝時,在北方,嵩山道士寇謙之,自稱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建立「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的新天師道,稱北天師道;在南方,廬山道士陸修靜,整理道教經書,編著較系統的道教齋戒儀範,稱南天師道。唐宋以後,南北天師與上清、靈寶、淨明等道派逐漸合流。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張道陵三十八代後裔張與材,受封為「正一教主」,統領三山(茅山、閣皂山、龍虎山)符菉,始正式公開稱為正一道,並為此後各符菉道派的總稱。元代以後,與全真派同為中國道教的兩大派。故所謂五斗米道,乃漢魏兩晉間世俗對張道陵所創正一道(即天師道)的稱呼,此稱呼只見於官修史書而不見於道教典籍,自南北朝以後不再有此稱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