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

    又稱全真教,或全真派。為金代北方興起的三個新道派之一。創始人王囗(1112—1170)。據《全真教主碑》等載,王囗,號重陽陝西咸陽人。家世豪族。早年為儒生,曾中金熙宗武舉(或雲未中),作過小吏。後遺世隱居。金正隆四年(1159),聲言在甘河鎮遇仙,得受金丹口訣。從此棄儒為道,開始創教。於終南山南時村掘地為穴,名「活死人墓」,在其中修道兩年多。大定三年(1163),毀掉活死人墓,去劉蔣村結廬居住,邊修行邊傳教。大定七年(1167)。燒燬庵堂,前往山東傳教。先後收徒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人(後人稱「北七真」)又先後在文登、寧海、福山、登州(今蓬萊)、萊州(今掖縣),建立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三光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至此,全真道正式建成。因王囗在寧海(今牟平)自題所居庵為全真堂,故世以全真名其教。大定九年(1169),王囗率四徒西返終南,於途中患病,次年逝世。全真道是後期道教中最大的派別之一,較之舊道教有顯著特點:(一)三教合一思想比較突出。如王囗在山東所創之五會皆以「三教」二字冠首;規定以三教之經書《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為全真道士必修的經典。他和七弟子的詩文中,三教合一言論更是俯拾皆是。如「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天下無二道,聖人不兩心」,「教雖分三,道則唯一」等等。尤以融合佛教禪宗理論最為突出。馬鈺《神光燦》:「禪為宗,道為祖」,清初全真道士柳守元《玄言正旨序》:玄宗(指全真道)「與禪宗實為相近」。(二)教義中,出世思想十分濃厚。在王囗和七弟子詩文中,極力貶斥人生之價值,宣揚人生是「苦海」,家庭是「牢獄」、「火宅」,夫妻恩愛為「金枷玉鎖」,勸人捐妻捨子,「跳出樊籠」,看破功名富貴,學道煉丹,以離「苦海」。(三)在成仙信仰和修煉理論上,一返舊道肉身不死、即身成仙的追求,只追求「陽神」、「真性」不死。認為人之肉體是要死的,只有人的精神才能不死。王囗《金關玉鎖訣》:「唯一靈是真,肉身四大是假,」《立教十五論》:「欲永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劉處玄《至真語錄》:「萬形至其百年則身死,其性不死也。……陰陽之外則其神不死也。」因此在內丹修煉理論上,與道教南宗相反,主張先性後命,以性兼命。以澄心遣欲為真功,以明心見性為首務。(四)在修煉方法上,主內丹修煉,不尚符菉,形成獨具特色的內丹理論。在教制教規上,規定道士心須出家住道觀,不許蓄妻室。為了約束道士言行,制定各項清規戒律,督促道眾嚴格遵守。這些皆與正一道有很大區別。全真道在金代的發展有限,至蒙元前期,以成吉思汗之召見、寵遇丘處機為契機,在丘處機及其弟子們的推動下,全真道發展至鼎盛。當時全真道宮觀遍佈北方各省區,「雖十室之邑,必有一席之奉」。此鼎盛局面,自丘處機起,歷經尹志平、李志常兩任掌教,大約三十年。至元憲宗五年(1255),佛道《化胡經》之爭起,元室袒佛,全真道敗北。此後元室下令焚燬除《道德經》之外的一切道經,全真教遭受沉重打擊,全真道鼎盛局面因之結束。故在張志敬、王志坦、祁志誠、張志仙幾任掌教中,處境都較困難。又經歷約三十年,元成宗即位,馳焚經之禁,全真道獲得正常發展。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平定江南,全國統一。此後,原同源異流而分傳於金與南宋的全真道和道教南宗,逐漸認同、融合,至元代中後期,二宗合併的條件漸趨成熟。在南宗道士陳致虛等人的推動下,二宗經過對祖師宗祀的調整,南宗最後併入全真道。合併後的全真道遂成為更大的道派,而與正一道分統天下道教。明代皇室對佛、道採取抑制、約束政策,對道教正一派有所崇奉,對全真道支持較少,全真道自此進和衰落時期。金元時期形成的統一領導核心(以北京白雲觀為基地)頓然解體。在此情勢下,統一的全真道漸次分解成諸多小支派。主要的有「七真派」,即宗祖馬鈺的遇仙派,宗祖譚處端的南無派,宗祖劉處玄的隨山派,宗祖丘處機的龍門派,宗祖王處一的崳山派,宗祖郝大通的華山派,宗祖孫不二的清靜派等。另外,又有一些全真道士分別組成「五祖派」,即宗祖王玄甫的少陽派,宗祖鍾離權的正陽派,宗祖呂洞賓的純陽派,宗祖劉海蟾的劉祖派,宗祖王囗的重陽派。如此眾多的全真支派出現,並不表示全真道的興旺發達,恰好反映它的衰落。它們的形成時間,最早在明代中後期,多數在明後。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龍門派因王常月的闡揚,曾經在清初一度「中興」,其餘各派,大都衰落不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