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明道

全稱「淨明忠孝道」。是宋元間在南昌西山興起的道派,系由靈寶派分衍而成。淨指不染物,明指不觸物,該派以淨明忠孝為宗旨,並作為教派名稱。淨明道的創立經歷了長時間的醞釀過程。淨明道尊奉東晉道士許遜(許旌陽)為祖師,稱其法菉出於許遜。許遜東晉時居南昌傳道與十一弟子並稱十二真君。許遜死後,西山道教不絕如縷,許遜焚修的游帷觀,亦歷經唐代道士胡惠超重振和北宋皇帝的敕封。南宋初,西山玉隆萬壽宮(原游帷觀)道士周真公利用許遜信仰,致禱許真君救度,得授《飛仙度人經》、《淨明忠孝大法》,即於西山建翼真壇,傳度弟子五百餘人,標誌著這一道派的形成。但周真公一系的道派傳承未久,似即湮沒無聞。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劉玉起而創教。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劉玉托稱遇西山道士胡惠超下降,宣告淨明大教將興,當出八百弟子,劉玉當為師。劉玉始建騰勝道院,以善道勸化。此後劉玉先後宣稱得許遜降授《玉真靈寶壇記》、《中黃大道》、《八極真詮》,郭璞降授《玉真立壇疏》,胡惠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飛步正一斬邪之旨。至大德元年(1297)以「淨明道」命名的道派正式形成。劉玉重新開創的淨明道以許遜為淨明道師(旌陽公一傳),以蘭公、諶母為淨明啟教,以西山十二真君為淨明傳教。又尊唐代道士張氳為淨名經師,胡惠超為淨明法師,東晉道士郭璞為淨明監度師,合稱「淨明三師」。劉玉稱淨明揚教,為旌陽公二傳。劉玉以下淨明道四代嗣法宗師稱淨明嗣教,黃元吉為旌陽公三傳,徐異為旌陽公四傳,趙宜真為旌陽公五傳,劉淵然為旌陽公六傳。劉玉至淨明四嗣教五代是淨明道興盛時期。黃元吉在西山傳玉真,隱真、洞真三壇以授弟子,此後西山淨明法壇法菉盛行於世。黃元吉、徐異、劉淵然皆赴京師,弘揚淨明教法,廣結士大夫,名重一時。黃元吉得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舉薦,被元室敕封為淨明崇德弘道大師、教門高士、玉隆萬壽宮提點。趙宜真曾先後從張廣濟、李玄一,研習全真北派、南派之學。淨明道與全真道、正一道保持了密切的友好關係。劉淵然以後淨明道的傳承系譜不明,教派漸趨衰落。清順治九年(1652),丘處機第八代嗣法弟子徐守城入西山研修淨明道,致力於西山宮觀的修復。康熙三十一年(1692),徐守誠死,其弟子譚太智、張太玄、熊太岸居西山紹繼淨明法統。此後,淨明道歷史即付諸闕如。淨明道以「淨明忠孝」為修道宗旨。淨明是指對內心修煉的要求,忠孝是對行持的要求。淨明道以忠、孝、廉、謹、寬、裕、容、忍為「垂世八寶」,要求道士恪守。淨明道以忠孝為大道之本,認為「忠孝立本,方寸淨明,四美俱備,神漸通靈,不用修煉,自然成道」。(《淨明忠孝全書》卷二)淨明道的特點是融匯道、儒、釋,倡導三教歸一。認為道教的淨明,儒教的忠恕,佛教的大乘,三教之旨,殊途同歸。淨明道重視封建倫理修養,具有濃厚的理學特色。《淨明忠孝全書》是淨明道的基本經典,由黃元吉編撰成書,是研究淨明道教的重要資料。《道藏》中收有淨明道經書十餘種。淨明道是以倡導忠孝為特色的新道派。淨明道的教義,深得元明官僚士大夫的讚賞,亦受到元明統治者的重視。淨明道嗣法宗師與龍虎山張天師關係密切,與全真龍門派、全真南派亦有交往,是無明時期頗有影響的一個教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