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師道

張陵於漢代順帝安元年(142)在鶴鳴山聲稱受太上老君之命,封為天師之位,得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創立天師道。天師道創立是中國道教創立之始,天師道為張陵教團自稱,因其傳正一盟威之道,故後來亦名正一道。張陵本人為太學生,於漢安帝延光四年(125)始學道,為黃老道徒。黃老道奉事太上老君,習老子五千文、黃帝九鼎丹法、長生術等,又傳《太平經》。張陵於漢順帝朝帶領弟子入蜀,創立天師道。當時四川盛行巫鬼道,由巫覡為魔王統領鬼兵,以巫術裝神弄鬼聚斂財物,欺誑百姓。張陵的天師道,是傳播《太平經》的黃老道異端教團,又結合了四川民俗進行了改造。他以符水為人療病,傳行氣、導引、房中術等長生術布道,用太學裡學官「祭酒」的名號設置道官,以太上老君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經典,以三官手書勸道民悔過,修道鋪路,輪番供應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張陵的天師道在蜀中盛傳,受到當地巫鬼道的抵抗,但張陵以道法降服八部鬼帥、六大魔王,迫使巫覡歸順天師道,不敢與天師道爭道民。張陵制定禁科戒律,崇祀太上老君和太清玄元之神,禁祀淫邪之鬼,他以清約治民,不但救民疾病,又斷絕淫祀淫盜,整飭社會風氣,深得民心。天師道在蜀中扎根,迫使巫覡改換門庭,當了天師道的祭酒、道民。連「俗好巫鬼」的少數民族也紛紛信奉天師道。張陵於桓帝永壽三年(157)去世,其子張衡行其道。張衡高風清節,閉門修道,教團無甚發展。張衡於靈帝光和二年(179)年正月去世後,巫鬼道復興。巴郡巫人張修篡奪了教權,將天師道和當地巫鬼道結合,道民稱鬼卒,道官稱鬼吏,教令稱*令,簡化了布道手續和道資,一律收米五斗,故亦被稱為鬼道、米巫、米賊。張修的道團迅速擴大,於漢靈帝中平元年(184)秋七月,組成號稱「五斗米師」的道民軍隊,攻奪郡縣,呼應了中原太平道的黃巾起義。益州牧劉焉於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入蜀,真壓了蜀中的黃巾軍,收編了張修的五斗米師,封張修為別部司馬。當時漢室大衰,群雄並起,劉焉亦有異志,借口「米賊斷道,不得復道」,不向朝廷納貢。張衡之妻以道術養生,有少容,往來劉焉家布道。劉焉悅其姿色,遂任命其子張魯為督義司馬,令其與張修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張魯與張修掩殺蘇固後,斷絕斜谷,復襲殺張修,利用其祖、父兩代的威信,奪回了教權。劉焉死後,其子劉璋立,因張魯不順,遂殺其母及弟。張魯於是自立於漢中,朝廷力不能征,遂拜主為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張魯利用軍政權力在巴蜀建立了一個道王國,劃分為二十四治為政教合一的教區。他沿襲張修的一些舊章法,又作了增飾,仍稱天師道。張魯教團仍有收五斗米的教規,尊其祖張陵為天師,父張衡為嗣師,自號「師君」。平學道者,初仍按張修鬼道習慣稱「鬼卒」,受道已信才按張陵教規稱「祭酒」,以治頭、大祭酒統帥道民,以三張為師,以《老子想爾注》教化道民,還實行建義捨、寬刑、禁殺、收租米、編戶著籍等教規。張魯的教團保持了張陵的黃老信仰,是張陵天師道和張修鬼道的結合體,但比張修教團提高一個層次,比張陵教團更適合四川民情。張魯教團自稱天師道,社會上俗稱為五斗米道,或仍稱為鬼道。張魯於漢獻帝建安二十年降曹,官拜鎮南將軍,封閬中候,諸子皆封列候,率道民北遷,次年亡,葬鄴城。張魯道團北遷後,信徒遍及全國,許多豪門士族紛紛入道,天師道教名始顯,五斗米道之號遂不用。南北朝時,北朝寇謙之和南朝陸修靜分別對天師道進行改造,使之成為成熟的教會式宮觀道教。天師之名,來源於《太平經》。《隸續》載漢末米巫祭酒張普題字碑已自稱「天師道」,但社會上對三張教團多稱為「五斗米道」。《晉書·郗鑒傳》稱郗鑒「奉天師道」,《晉書·何充傳》亦稱何曇「奉天師道」,說明魏晉時史家對除對孫恩、盧循等民間天師有米道之稱外,已承認了天師道的教名。據說張魯之弟張衛因不肯降曹而戰死,張衛之第四子張盛夫妻沿江入吳,定居江西龍虎山修道,傳至唐末,漸漸發展成為龍虎山天師道團,宋代受朝廷囗封,稱正一道。《張天師世家》載張魯子孫傳龍虎山道團事,唐宋以前世繫於正史無征,有待考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九蓮慈聖宮 的頭像
    九蓮慈聖宮

    九蓮慈聖宮的部落格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