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道

    亦稱正一教、正一派。道教後期以龍虎宗為主幹集合融匯諸符菉派而形成的符菉大派。形成時間在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以該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菉」為標誌。所合道派,主要有: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天心派、淨明道、太一道等。該派形成於大德八年。從至元十四年(1277)起,張陵後嗣代代被敕封為天師,受命主管江南道教。江南各派的教務大政皆須聽命於天師(全真道之在南方者也不例外),或由天師請命於朝廷(如道士敕封等),使歷代天師逐漸成為江南各符菉派的共主,為組成正一道準備了領袖條件。另一方面,由於歷代天師受到特別尊崇,其所領龍虎宗自然獲得良好的發展條件,特別是它的支派玄教的發展更是規模空前。這又為正一道的形成準備了組織條件。在上述基礎上,各符菉派之間逐漸加強交參與融合,對天師龍虎宗的向心力不斷加強。故以大德八年張與材受命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菉」為標誌,正一道形成。此後,全國道教皆分屬正一,全真兩大派,明清政府也只承認此兩派。集合諸符菉派而成的正一派,以張陵後嗣(歷代天師)為首領,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以符菉齋醮、降神驅鬼為主要宗教活動。該派道士允許有家室,可以不出家,不住宮觀,清規戒律不甚嚴格。原諸符菉小派合併入正一道後,由於種種原因,有的小派逐漸與他派融合而絕傳,如閣皂宗、太一道等,有的小派卻在承認正一大宗下,保留著原有小宗的承傳。如龍虎宗、茅山宗、武當道、淨明派、清微派等。它們在明至民國間各自承傳不絕。只是在明中葉後,因不得皇室有力的支持,大都式微。


 


正乙派

    正一道支派。由清代龍虎山道士婁近垣開啟,以江西龍虎山為中心。婁近垣《重修龍虎山志》卷二《官府》條:龍虎山向分紫微、虛靖、靈陽三派,「其師長之稱,實同一脈,但無定派命名,使尊卑日久難考。因定四十字。從今至後,三派合一,依次授名。四十字完,許『辰『字輩再續四十字,完而復續,以此例垂於永世。」其所定四十派字為:「近遠資元運,久長保巨淳。道唯誠可寶,德用信為珍。秉敬宏丹菉,葆真啟世人。鴻圖贊景祚,聖澤振昌辰。」婁近垣以其名之「近」字為始,表明此派由他所開啟。據清顧沅《玄妙觀志》可略知其傳代情況。該志卷三載:惠遠謨(1697—1771)字虛中,號澹峰。五六歲讀書,過目成誦。稍長,其家送之入玄妙觀,受業於潘元珪(號梧庵)。時主席胡雲庵為延師講學,乃博覽儒書,尤潛心道藏。年三十,授道紀司,雍正九年(1731),主龍虎山玉華院事。後二年(1733),京師光明殿成,被選充焚修。時婁近垣主光明殿,遠謨師事之,受其法。十三年(1735)潘元珪死,南旋繼其方丈席。是年秋,婁近垣以龍虎山缺提點,奏准其往龍虎山署提點之職。乾隆九年(1744),婁近垣以年就衰,招之入都相贊助,明年充御前值季。遇雨腸(月字應為日字旁)愆,行法輒應。婁近垣修《龍虎山志》,參互考訂,出力為多。至乾隆十五年(1750)冬南歸。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年七十五。著有《學吟稿》。《玄妙觀志》又載:張資理(1712—1786),字一枝,號友桐,吳邑篁村人。本儒家子,年十一,出家朝真觀,為沈堅蒼之徒。由儒家言通道德五千之旨。符菉秘典,靡不洞貫。雍正十二年(1734),欽選入都,住光明殿,復從惠遠謨受法,為御前值季法官。乾隆十四年(1749)回蘇,奉婁近垣之命,往龍虎山領迎華院教事。乾隆四十一年(1776)請假回蘇,次年主席玄妙觀方丈。禱雨祛邪,頗著應驗。乾隆五十一年(1786)卒。張資理後之傳達室代不詳。《諸真宗派總薄》載此派之「派」字,在「辰」字之後又添二十字,似此派至作《諸真宗派總簿》時,已傳四十餘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