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天師道

天師道派系之一。南北朝時,北方天師道組織渙散,科儀廢弛,民間道教起義不繼。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嵩山道士寇謙之自稱太上老君授以天師之位,賜予《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令其宣佈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和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以服食閉煉。至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寇謙之又稱李普文降臨嵩岳,授他《錄圖真經》六十餘卷,以輔佐北方太平真君,劾召鬼神,傳授弟子。寇謙之改革傳統道教。其一,以「禮」為標準,按照忠孝原則,反對利用天師道犯上作亂,並對道民以李弘、劉舉稱號進行的「叛逆」行為大加指責。

指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天師道,以別於南天師道。張魯之後,天師道組織渙散,科律廢弛的狀況日趨惡化,祭酒道民間頗尚邪偽之異法。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身士家大族的道士寇謙之便手清整道教。他先後兩次託言天神降授其經書。據《魏書.釋老志》載: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寇謙之自稱太上老君授他以天師之位,賜給他《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二十卷,要他宣佈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以服食閉練。到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寇謙之再次托稱有牧土上師李譜文降臨嵩岳,授他《錄圖真經》六十餘卷,以輔佐北方太平真君,敕召鬼神,傳授弟子。在司徒崔浩的推薦下,取得北魏太武帝的寵信和支援,〝於是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宣佈天下,道業大行〞《魏書.釋老志》)。寇謙之的新法對傳統道教作了許多改革。首先,以〝禮〞為標準,按忠孝的原則,反對利用天師道舉行犯上作亂的起義,他對下層道民用李弘、劉舉稱號謀〝叛逆〞的舉動進行攻擊。其次,廢除祭酒道官私署治職的作法和世襲制,按儒家唯賢是授的原則署立道官祭酒。取消蜀土宅治之號,不再沿用。廢除三張時期的租米錢稅制度和男女合氣之術,只要道民歲交紙三十張,筆一管,墨一錠,以供治表救度之用,並按傳統倫常道德增訂道教戒律和齋儀。經寇謙之改革後的北方天師道,學術界通常稱為北天師道或新天師道。


 


南天師道

天師道派系之一。在北魏嵩山道士冠謙之改革北方天師道後,劉宋道士陸修靜也對南天師道進行了改革和整頓。針對南方天師道組織渙散,科律廢弛的情況,他提出一系列整頓天師道的辦法,即整頓過去的二十四治,健全「三會日」制度和「宅菉」制度,以及嚴格執行道官論功陞遷制度等,從而加強和完善道教組織。與此同時,他還充實和完善道教的科儀規戒。他依據靈寶齋法及上清齋法等,制定道教齋儀,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的齋醮規儀,如九等齋十二法的齋醮系統。他把上清齋法視為上品,次為靈寶、三皇齋,將天師道的傳統齋法列為下品,並對金菉、黃菉、明真、三元、八節、自然等齋法的具體儀式予以詳細說明。使道教齋醮儀式初具完整體系,成為道教齋醮儀範的奠基人。所撰《三洞經書目錄》,為中國道教史上第一部目錄學著作,具有開創意義。以後道經之編目與《道藏》之分類,皆以其「三洞」分類法為基本原則。陸修靜對道教的整頓和改革,擴大了道教的影響,使道教在南方得到進一步發展,統治者亦日益寵信道教。經陸修靜改革後的南方道教,學術界稱之為南天師道。唐宋以後,南北天師道遂漸合流,元代均稱正一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蓮慈聖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